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5|回复: 3

高三生,你在为谁读书(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0 13: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卫 于 2012-11-20 13:59 编辑

      亲爱的高三同学们,正常情况下你们现在应该18岁了。18岁的记忆,是清澈得像山里的小溪一样透明见底的记忆。18岁的梦想,可以在山的这边、在海的那边无拘无束地描写。18岁之后,生日晚宴的烛光会一年一年地将你的梦拖远,迎接你的会是一个又一个风吹鸟叫的日子。
      18岁之后,你会慢慢明白,你今后人生的全部日子,都会打上你现在读书时代的烙印。也就是说,你年轻时读不读书?读那些书?怎样读书?对你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回答这三个问题,首先得回答另外一个前提性问题——你在为谁读书?这个问题小学老师已经讲了好多遍,但我今天还是想与你讨论一下。
      毛泽东16岁时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写了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后来在长沙读师范期间,又写下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壮丽诗句。诗言志。纵观这个伟人的一生,年轻时读书的志向基本实现了。他是为一个文明古国的伟大复兴而读书,为造福这个国家的人民而读书。他确实主宰了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沉浮,最后他的伟岸身躯躺在了具有共和国标志意义的天安门广场,应该是永远不会再回到他的桑梓之地韶山冲了。毛泽东用毕生的奋斗历程,实践了自己年轻时的人生理想。人的一生不论是伟大还是普通,年轻时对“你在为谁读书”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他不同的人生路程和不同的生存生活方式。有人将芸芸众生大致分成四种类型,我们不妨看一看:
      第一类是卓越的人,即领袖。这种人具有主动性。主动性的人即使没有被人告知,却在做着恰当的事情。他是自动自发的,他的体内有一部发动机。除了完成他分内的事之外,一切有益的、合适的事,他都会孜孜不倦地去做,因为他有理想,有使命感,有顽强的意志和超凡的能力。这种人早晚都会成为卓越的人,他们永远都是领导、领袖的候选人。世界给了他巨大的褒奖,这种褒奖不仅有财富还有荣誉和地位。
      第二类是优秀的人。任务只需布置一次,他就会认真地做好,不论有什么困难险阻,不需要任何人再讲第二次,而且下次再做同类事情就不需要别人耳提面命了。这种人仅次于自动自发的人,他们是优秀的执行者,是社会急需的人才。他们永远不会失业,是社会上的白领,是公司出色的部门经理。
      第三类是非常普通的人。这类人,事情要别人布置两到三次,提供相应的条件,他才会相应地去做好这件事。而且做事情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的。这种人与荣誉和财富绝缘,他们只能做普通人,并且永远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日子。
      第四类是永远的“贫困者”。他们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这种人只有在饥寒交迫、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才会奋斗一下,要背后有人踹他一脚,才会出门找食。这种人似乎一辈子都在辛苦工作,却又怨天尤人,抱怨老天不公,哀叹运气不佳。他总是在怨恨老板如何压榨时,才会去做事。但一旦有了钱,懒病又会发作。这类人只会遭到漠视,收入当然十分微薄。他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盼望幸运之神突然降临到自己身上。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毫无疑问,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不可能完全就是上述这四种类型,但是这四类人在我们身边都随处可见,也就是说上述的分析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那么,你走向社会后会成为哪一类人呢?
      “你成为哪一类人”和“你在为谁读书”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实质上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卓越的领袖人物,那么你就是在为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而读书。有这个读书目的的人,一般都主动克服读书过程中的一切困难,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古代不少读SR是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读书。前几年。媒体曾热炒了一阵子湖南某初中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为发大财,娶美女”而读书。其实,无论古今,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而读书的,听起来俗,讲起来可能有很多人嗤之以鼻,但这种现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却大量地存在着。不光古今如此,中外也如此。
      至于说“你为父母读书”、“为老师读书”这类话题,那完全是大人哄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开心的一种游戏,不能当真的。正像每一个刚上小学的中国孩子,父母问他“将来考什么大学呀?”,他们都会噘起小嘴,歪着头,用清脆的童声毫不含糊地回答“北京大学”一样。这种游戏般的回答只能宽慰一下父母的心,激起父母对儿女未来美好生活的盼头,也增添了一点生活的乐趣。仅此而已。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受过11年正规教育的高三学生了。你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性格,你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和标准,你说我还用在你面前唠叨吗?——你不是为父母在读书,不是在为老师读书,你是在为自己的美好前程读书。
      说了这么多。也许你已经不耐烦了,你也许会说:您干脆给一个标准答案吧。我明确的告诉你,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我认为,这个问题不需要什么标准答案。只要你读书的目的不违背国家的法律制度,不有悖于社会公德,有益于你和家庭,有益于社会,你在为谁读书都行。当然,我还是倡导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这绝对不是一句大话、套话。谁真正明白了这句话,并自觉地去实践这句话,谁就会成为卓越的和优秀的人。(下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3: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人生我只是陪伴,孩子你在为谁读书,写在希望杯赛之后

孩子:
  
  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你正在睡梦之中。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做一个美梦,但看着你疲惫的样子,我久久不能入睡。进入六年级后我很明显的感觉到你的课业负担变得更重了。你学习、生活中的种种片段就如同放电影般一一浮现在我眼前:你一边奋笔疾书写着作业一边对我说:“好累”;你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急忙起床穿衣服去学习班上课;你一边揉着睡意朦胧的眼睛一边艰难的挺起身子做着试卷……


  似乎这是在书本中常出现事情,父亲或者母亲给自己孩子写一封信,那些信常常很感人,我不能肯定我也能写出那么动人的文字来,但是我想:无论是著名作家还是目不识丁的老农,或者是如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都是同样无私的。于是我打开台灯,坐在桌前开始写这封给你的信。


  今天的新希望杯考试,你说你考的真的不理想,不知等你看完成绩单之后有什么感受?也许你会说:“现在的社会,知识并不能决定命运,对成功人生而言,习惯、思维和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你说得不错。爸爸也认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健康比成绩更重要,生活比文凭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尤其是在普及大学(实质是大学泛滥成灾)的今天,学历并不是最重要,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一定能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应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不通过学习,你还有多少机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你又有什么条件形成思维和能力?请你一定记住: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而是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在你的前途问题上,我坦诚很多时候爸爸妈妈是有些着急了,总觉得你可以更进一步。语气上难免带有些颐指气使的成分。其实我自己也是非常痛恨这种语气的,爸爸对你说:抱歉,一定改正。很长时间我一直没有问过你一个问题——你在为谁读书?我不知道你的答案会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听到你的答案我自己会怎样说。但是我明白这是我们始终避不开的问题。其实爸爸妈妈并不想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培养你,因为我们深深知道将来的路始终是你自己走的,别人包括爸爸妈妈都无法代替,就像一双鞋子,到底合不合适,只有脚才知道,所以我们很乐意看到你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禀赋能力做出抉择。然而,时至今日,我们都没有看到你的抉择是什么,关键时刻,你依然漫不经心,依然犹豫不决,没有明确的前进方向。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感忧虑,这也是我们真正忧心的症结所在。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中记载一个老师给他的学生讲一个故事《土拨鼠哪里去了》今天很想和你一起再听一听:


  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只猎狗追赶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小猪。小猪飞快地向前奔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猎狗急忙冲过去,小猪躲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观望的三条猎狗。终于,小猪逃脱了。猎狗忙忙碌碌整整一天,却一无所获。


  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说:“小猪不会爬树;还有,一只小猪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况且,小猪怎么能跑得过猎狗?”


  “还有呢?”老师继续问。


  直到学生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同学们,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是啊,土拨鼠哪里去了?老师的话一下子将学生的思路拉到猎狗追寻的目标上——土拨鼠。


  孩子,从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土拨鼠哪去了?因为小猪的突然出现,同学们和猎狗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中打了岔,土拨鼠竟然在头脑中消失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被途中出现的细枝末节、莫名的诱惑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了精力,扰乱了视线,以至慌乱中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导致最后一事无成。在人生的旅程中千万不要忘了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儿去了?心中的目标哪儿去了?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人都是有惰性的,只有远大的目标才能将这种惰性尽可能多地驱逐出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潜能发挥出来。孩子,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然而,我必须提醒你树立目标仅仅只是开始。我们需要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量力而行,否则太高的目标只能成为海市蜃楼,而且真正远大的理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发现很多人在阅读名人传记或是励志书籍后受了触动,觉得不能平庸地度过一生,立志要有所作为,要成为作家、医学家之类的。开始几天还觉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可是努力一段日子后,却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理想依旧可望而不可即。然后就渐渐觉得疲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我是那块材料吗?懈怠的心理随之而来,觉得身边的同学上课不用心,下课聊聊电视,侃侃明星,日子平平淡淡,倒也滋润得很,我活得那么累又是何苦呢?于是,理想、目标被丢弃在脑后,沉湎于得过且过的状态。有时看别人成绩突飞猛进,左右逢源,心中也不免有些酸溜溜,但随即又自嘲:“我不是那块材料…”我不希望你是其中的一员,我知道你自己也不希望。


  我们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这些人并不缺乏崇高的理想、目标,也为崇高的理想、目标作出过努力。可他们最后还是沉沦于庸俗了,并没有获得成功。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制定自己向理想迈进的步骤。如果把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分阶段地逐一实现,我们便可尝到成大事者的喜悦,继而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一座建筑是由一砖一瓦砌成的,每一砖一瓦本身显得并不怎么重要。但是缺少了它们,高楼如何建起?


  你是不是经常在学校里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题目太难了,凭我是不可能做出的。”“某某又拿了一等奖,真是个天才。我的脑子…呵呵,就算了吧。咱不是那块材料,想了也是白想。”这似乎是表示谦虚,其实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我不是那样的人,所以犯不着那么辛苦。”这些人意志不够坚定,对自己也缺乏信心。更让人失望的是,他们还在为自己的懦弱找理由,换取个心安理得,最终导致灵魂麻木。他们相信有些人从来就是命运的宠儿,在人生、事业、学业上无往不胜。而自己不是这种人,所以注定不能成功的,自己又何必去自找没趣?


  然而任何一个成功者,走过的都是不平路。人不可能常常处在顺境,有时候在学习中我们可能连续几天、几周,甚至几年都不顺心。没有毅力的人垂头丧气;而一个有志的人却会矢志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无论前方是阴森的沼泽还是黑暗的森林。因为他知道,这是唯一的途径。坚持不懈,不是永远守着一件事情不放,而是全心全意做好眼前的事,向自己的理想逐步靠近。先求耕耘,再问收获。从零碎的小事做起,每天比别人早起床,比别人多做些题目,随时寻求提高效率的方法。天才不一定能成功,最聪明的人也未必就能得到幸福。但只有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在困境面前心志不移,在顺境面前也不放松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爸爸很喜欢这样一个比喻:人生就像是在一条环形跑道上,有的时候你在别人前面,有的时候别人在你前面。一时的先后、成败、输赢都没有那么重要。只要你不离场还在这条跑道上,谁都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是如何。孩子,在绝望的时候再等一下。


  还想和你分享一个故事:


  一个老婆婆在屋子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秋天到了,玉米地里一片金黄。一个颗粒饱满的玉米说道:“收获那天,老婆婆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


  可是收获那天,老婆婆并没有把它摘走。


  “明天,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饱满的玉米这样自我安慰。


  第二天,老婆婆又收走了其它一些玉米,可唯独没有摘这个玉米。


  “明天,老婆婆一定会把我摘走!”它仍然自我安慰着。


  可是从此以后,老婆婆再也没有来过。


  直到有一天,玉米绝望了,原来饱满的颗粒变得干瘪坚硬。


  可是就在这时,老婆婆来了,一边摘下它,一边说:“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用它作种子,明年肯定能种出更棒的玉米!”


  孩子,不知道你看完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觉,竞技场上的法则是,谁是勇敢者,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成功不是轻易能得到的,我们难免会有失败,但是不要灰心,成功往往是躲在拐角处,只需要你再坚持一会——当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你仍然坚持不懈。


  我们的周围也常常可以听见这样的声音:“如果我五年级的时候就认真读书,现在早就是前几名了。可现在已经是六年级了,只有一学期就要考试,再努力也是白搭。算了…”一个美好的志向就这样消解了,实在令人惋惜。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如果不采取行动,那就绝对没有满意的结果可言。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想要弥补一番,或者你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创意,那么永远也不要说太晚,关键是马上行动,切实执行自己的想法。


  有个人已经40岁了,一天对朋友说:“我想去学医,可是学完我就已经44岁了。”


  朋友说:“可要是你不去学,4年后你还是44岁啊。”


  是啊,即使你不行动,时间还是无情地流逝,片刻不会停留。那么,何不在这段时间里努力进取,做出成绩来呢?因为不管想法有多好,除非身体力行,否则永远也不会有收获。对一个胸怀大志者而言,拖延怠惰是最具有破坏性的,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会使人丧失进取心。原本打算今日起锻炼身体,可早上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不肯起来。有一位幽默大师说过:“每天最大的困难就是离开被窝,走到冰冷的街道。”他说的不错,当你躺在床上,认为起床是一件不愉快的事,那它就真的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了。拖延还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你一旦拖延,你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积累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恶习。今天要完成的作业,临下课也没有完成,于是告诉自己,明天再写也不迟。可是明天还有新的作业呢。于是未完成的作业越来越多,最终让人失去兴趣,也失去了完成的勇气。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再次拖延,如此便产生了恶性循环。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立即行动。不管现在堆积了多少作业一一将它们完成。孩子你要明白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孩子你越长越大,会发现很多问题爸爸妈妈也不懂得,爸爸妈妈的形象就不像小时候在你的眼中那么高大和无所不能,对此我想我会感到失落的,但同时我一定也会很欣慰,因为你长大了,成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孩子,太阳灿烂辉煌是靠自身内在的巨大热情,而非反射外来的光线。而你的人生,我们只是陪伴;你的生活,只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听到的我们会忘记,看到的我们会不记得,只有你去做了的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你将会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除非你自己不愿意。


  爸 爸

发表于 2012-11-20 17: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1-21 22: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这种帖子,唉,怎么说,书不是这么读的……孩子们被毒害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5-1-23 00:05 , Processed in 0.05739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