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沐英 沐英其人 沐英(1345-1392),字文英,安徽定远人,回族。父早逝,随母避乱。母去世成为孤儿,朱元璋收为义子。 沐英少年机敏,剖决立断,马后称其才,朱元璋爱之。18岁授帐前都尉,升大都督府佥事进府同知;洪武九年,以副将征西蕃,功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劵;洪武十四年,以右副将军从征云南而留镇云南。洪武二十二年(1389)沐英入朝而“携江南、江西二百五十余万人民入滇” 沐英是洪武间百万汉民入滇的策划者、组织者、安置者,他镇滇期间垦荒百余万亩。 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十七日,沐英卒于云南,享年四十七岁,追赠黔宁王,谥昭靖,还葬南京观音山。归葬时,省城军民蛮众举号者数万人,百姓巷哭。 盖棺定论 《明史.沐英传》:“英沉默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 岁较屯田,增省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余万亩。……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太祖初起时数养他姓为子,攻下郡县则遣之出守,多至二十余人,为英在西南勋最大。”《滇南野史》说,朱元璋遣使赐刀、绳、药酒,沐英预知,早在南城外建小鼓楼,乃自尽,人称小鼓楼为尽忠楼。 似乎,杀尽开国元勋的朱元璋又向他的义子开了刀。 沐英之子 沐春,袭爵西平侯。移民三十万入滇、垦荒三十万亩,屡平蛮叛。 沐晟,袭爵西平侯。晟有文武才……夷人时节以礼来见者,必亲延接,宴以醉饱而远近化服。以平交趾功进封黔国公,卒赠定远王,谥忠敬。后征麓川兵败回至楚雄病卒。 沐昂,代沐斌镇,卒赠定远伯。 昶,未见史载事迹。 昕,成祖女常宁公主驸马、南京都督。 沐氏镇滇终明始终 沐斌,晟子,袭爵黔国公。 沐璘,沐昂孙。严吏治,平蛮叛。文博工诗善书。以都督充总兵官镇云南。 沐瓒,沐璘弟,以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代镇。 沐琮,沐斌子,袭黔国公,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镇云南。琮有文武才,设流官、平蛮叛、勤政兴学、屯田备边,加授太子太傅,卒赠太师,谥武僖。此乃三代后功著者。 沐崑,沐琮抚为子(第六代),镇滇平叛,有文学才,功加太子太傅。功骄辱三司官吏被劾。卒赠太师,谥庄襄。 沐韶勋,沐崑子。袭父爵镇滇。屡平叛,有勇略,用兵辄胜,卒赠太师。 沐朝弼,韶勋子,镇滇第八代,“素骄,视母、嫂不如礼,夺兄田宅,匿罪人蒋旭等”,又乱用调兵火符,辄罢。首为败类。 沐昌祚,朝弼子,以都督佥事总兵官镇云南,次年袭黔国公爵位。平缅寇,功加太子太保。后以病乞休。 沐启元,昌祚孙,继镇云南。“启元狂悖无礼,与巡抚余诚有隙,欲举兵反杀余诚。太夫人宋氏大惊曰:‘吾家累世忠贞,原无失德,岂因此子败祖宗臣节乎’,于是酿毒酒饮启元,中夜药发死。” 沐天波,崇祯三年(1630)袭爵黔国公,沐英十一代孙。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入滇,随永明王奔缅甸,十八年,缅人执永明王于清,天波奋力杀敌数十人而遇害。沐氏镇滇二百七十八年终明始终,世所罕见。 今有沐氏后裔 现今云南的许多沐姓都声称是沐英的后代,沐氏镇滇几百年,其后繁衍生息在云南,这是十分自然地事情。不过,沐英为回族,现在云南的沐姓多为汉族,六百年的沧桑世态,出现任何变化都属正常。 这一讲就到这里,下一讲,屯垦云南,请关注,谢谢! 第六讲屯垦云南(1) 傅友德班师 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朱元璋“诏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班师,留西平侯沐英率数万众镇滇中”。留镇云南的是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南征军班师后,朱元璋论功进爵:傅有德进颖国公,沐英进封西平侯,郭英武定侯………。 沐英镇守云南 南征军班师之后,沐英率数万众镇滇中(数万,不超过十万)。 屯军的组成 即留镇云南的浙江、江西、湖广、河南以及新建的云南五个都司(相当于军区) 建立卫所 云南都司领二十卫三御十八所(满员为148400兵),每卫满员为5600兵领五个千户所,千户所领十个百户所凡1200兵,百户所领两个总旗凡120兵;总旗领五个小旗凡 60兵,小旗领12兵。 屯田的历史 屯田始于西汉,那时就“募豪民田西南夷”。三国时,曹魏在许下屯田;诸葛亮屯田渭河之滨。元代屯田云南(熟田) 全国大屯垦 朱元璋还在没有做皇帝前刚刚打下徽州的时候,他就听取了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而开始了屯田,命元帅康茂才率军屯田,获得了很多的粮食。 朱元璋立国之后,便从内地开始,逐步实行军队屯田。 军屯云南 洪武十九年(1386年)九月庚辰(初七),西平侯沐英奏请云南屯田,得到朱元璋的准奏,云南军屯始于此日。 军屯云南的具体情形 占据要害,千屯遍列(城镇、坝区、交通沿线) 定点驻屯,卫所固定地点驻屯,形成城镇村庄。 建立军户 军户源于东晋南北朝,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隶属于军府,叫做军户。明代军户以一人为正军,子弟称为军余或余丁,将校军官子弟叫做舍丁。军余、舍丁平时耕作,正军阵亡或老死,则立即补为正军。 朝廷采取了三条措施来建立军户:1、派人护送妻子儿女到云南(官给钱布、路费);2、命屯军就地择偶完婚成军户(娶蛮女做老婆);3、朝廷命原籍择偶送来成军户。 军屯者知多少 云南屯军满员为148200人,即148200军户,每军户以五人计,全省则达七八十万之众。 军皆世籍 明代从军为世袭制,一旦从军,终身为伍,父死子替,世代为军并严格禁止逃亡、转籍、过继、入赘逃避军籍 三分操备七分种 洪武十三年(1380年)秋八月,朱元璋首次发出“三分操备七分种”的诏令。其具体办法是七户种粮十户吃,即每户种田二十亩,需种谷三石二(120斤\石,合384斤),岁征谷五十石(6000斤,【亩产300斤】);每月支取二石口粮(240斤,年2880斤,余2816斤),支三石二斗为种谷。余下(2736斤)为公粮(操备户、官俸、屯牛及公用事业开支);所打粮统统上交卫所仓库,口粮则按月支领,种样板田考核奖惩。同时又屯牛(曾从四川调入万头),生活必需品鸡鸭鱼肉油蔬菜等则由屯户自行生产,建筑所需砖瓦、石灰有专人烧制。 听调从从征 遇有战事,军屯者必须听调从征,战事结束后仍回屯地。后来,渐渐出现了屯伍松弛的现象,直到清代康熙年间还有军屯户存在,此后渐次由军屯户变为民户。 屯军形成的村名 屯,如李家屯(军官姓李)、王家屯(军官姓王)……。 营,张家营(以军官姓称)、席子营(专编草席)、军刀营(打制兵器)、豆腐营(为军队做豆腐)……。 卫,云南常见前卫、后卫,左卫、右卫、中卫的地名,即以“卫”的驻地命名。 所,云南常见的左所、右所、后所等地名,即以屯军的千户所、百户所名之,也有“百户”、“三百户”、“小百户”的村名 旗,云南村名有叫旗的,如黄旗、何旗、谢旗等,即以总旗或小旗军官姓氏而命名。 军屯如此,那民屯、商屯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听下一讲——民屯、商屯云南。 第七讲 民屯、商屯云南(下) 江南大移民 洪武年间从江南向云南移民的对象是中土大姓以及贫苦百姓,具体地区是江南(今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其中南京移民占了很大的数量。 移民的时间和数量:洪武十七年【1386年—1398年】。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沐英回朝,“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入滇,给予籽种、资金,区别地亩,分布于临安、曲靖……各郡县;(沐)春镇滇七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再移南京人民三十余万。 移民的路线:沿南征军南征路线进入云南。 移民入滇的分布:填补坝区军屯空隙,向交通沿线及山区散开进行垦荒。 民屯方式:条件较军屯差,领之有司(地方政府),多安置在山区垦荒。虽然免税三年,但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异常,四、五代人之后才有上学者。他们中出现了多次的省内省外(贵州、四川)再迁徙。 商屯云南 商屯始于汉代,在内地或当地招募民众在屯地种粮,所打粮食交给当地政府,当地政府给予收据,然后凭据到朝廷内府领取钱钞,商人因此获利不小。 明代的商屯叫做“盐屯”,即盐商在边地纳粮而换取盐巴,凭“盐引”(专利权证)销盐而获利。《明史食货志》说:“明初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云南平定之后,傅友德向朝廷上奏说:“盐商中纳,戍兵屯田所入并给之,上悉,可其奏。未几,置云南盐课司以益军费”.云南禄丰大姚产盐,有黑盐井、白盐井、自流盐井,是商屯者的集结地。 百万汉民开滇效应 洪武年间百万汉民入滇,他们把江南的文化教育、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粮疏籽种、官署衙门、民居样式、节日习俗甚至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等带进古滇,蛮荒的云南自此不再蛮荒。 民风习俗 农耕:把江南牛耕、筑圩、插秧、养鱼、粮食、蔬菜籽种等带进云南。 婚俗:把江南明媒正娶、迎亲坐轿习俗带到云南。 节日:春节、端午、中秋的传统节日一如江南。 葬俗:土著习火葬。棺葬习俗乃江南汉民带入。 民间娱乐:把江南花灯、舞龙耍狮、贴春联等带到云南。 兴儒学 儒学,又称学宫、泮宫。早在夏代(公元前21-16世纪),中原就有了官办学校,春秋时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风。而云南晚于中原两千年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6年),四川人王阜做了益州郡太守才倡导办滇学。 唐代,南诏国王盛乐皮才建了一座孔庙,但他不祀孔子而祀王羲之,闹了天下大笑话。 元代世祖(忽必烈)至元中期,总管张立道始在中庆路建云南府学于五华山右。 明代百万汉民入滇之后,才真正兴起了儒学,府、州、县渐次设儒学(卫设卫学)。 开科晚于中原七百多年 我国科举始于隋朝的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开科举人,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继开进士科 元蒙统治云南时,曾经开过五次科举(至治辛酉【1321年】首开,晚于中原723年),之后断档。直至明洪武癸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才正式开科取士。 一千三百零五年的科举史,全国共产生了一百多万举人,十多万进士、五百九十九个状元,而云南只有九百五十个进士更与状元无缘(云南何以不落后乎)。明代得举人2226人、进士222人,不到清代的四分之一。 筑城:会城(云南府城)、府、州、县城多建于洪武间。 基层行政设置: 城市设坊(即街坊邻居的典出),近郊设厢,乡村设里(今叫里的地名很多,百户为里十户为甲)。 在举世大移民的潮流中,有一个牵动云南汉民心弦的历史话题—充军云南,请听下一讲——充军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