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热点话题观点辑要 1、浙江一党员长期摆摊算命被清退出党 舆论:不能清退了事! 新华网报道,浙江浦江县杭坪镇薛下庄村党员薛某,长期摆摊算命,外界号称“薛半仙”。过去,该村党支部明知道他参与迷信活动,但怕得罪人一直没有对其进行处置。这次,“薛半仙”被镇党委清退出党。 大众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居然失去了应有的信仰,沦落到街头摆摊算命宣扬封建迷信的程度,被清退确实很有必要。但我们又不能止于清退,要多反思我们的党员“纳新”程序和党员教育活动是否扎实有效。在现实生活中,对纳新对象,存在“拉扯关系”入党和用钞票换当票状况。“薛半仙”现象是我们对入党积极分子审查把关不严以及对党员教育不够造成的变质“蜕化”。 红网:共产党员必须是唯物论者和无神论者,必须相信科学,不能搞封建迷信。党员和半仙,应该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所以,“半仙”是不能成为党员的,党员中也不应该出现“半仙”。“薛半仙”长期摆摊算命,当地党支部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其愚昧百姓,骗吃骗喝。而且摆了那么久居然没人管?当地党组织是不是该反思一下? 2、公休假缘何爱“拼”才会赢? 舆论:带薪休假制度不给力! 近期,中秋国庆两节上班放假“混合震动模式”的讨论趋热,“上3天休3天 ,上6天休1天, 上2天休7天”的作息安排让公众倍感困扰。与此同时,各类请假攻略在网上热传,网友笑称如此拼假简直就是“乾坤大挪移”。舆论认为,无数网民戏谑的背后,潜藏着怨尤与焦虑。 光明网:拼假式休假,必然带来三重悖论。一者,调休导致的一周连上7天班与我国劳动法有关法条相违背。二者,根据相关规定,节假日与休息日(公休日)不是一个概念,把休息日挪到节假日里面,有制度设计上“巧取豪夺”的嫌疑。三者,这种休假方式给民众带来诸多不便,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有73.4%的人对2013年放假安排不满意。中国的休假制度修修补补,一直在争议中前进。时移世易,权益与意识的彰显,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要求现行的休假方式能早日转身。 网民“袁宝”:要从根本上解决拼假可能带来的尴尬现象,有赖于“中国式休假”的转型。在保证假期总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休假日期安排也可以更人性化一些。比如,可以尝试让一些单位拥有一定自主权,合理安排放假时间,满足员工不同的假期需求。同时,有关部门也应促使“带薪休假”制度进一步落实,真正实现“我的假期我做主”。只有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在机会上保障人人享受带薪休假,劳动者的休假权才能真正有保障。 3、上海拟立法禁止车厢进食 舆论:重点在执法,不在立法 《北京晨报》报道,《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19日提交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经反复论证,禁止车厢内饮食首次出现在修改稿中。 四川新闻网:公共场所固然需要一种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但一律不准饮食,与强人所难没有区别。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体现在某些具体的细节上,公共设施不合理,用制度来强制执行,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长期来看公众难免不会产生抵触情绪,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严禁之类的规定还是越少越好。与其强行限制,不如对地铁车厢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改造,腾出一个规模稍小的空间,专门应急所需。 网民“王志福”:文明社会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公共交通的文明乘车环境也是如此,但是在不文明行为屡劝不止的情况下,将乘车规则加以强制化是中外通行的做法,因为只有强制的外来监督远胜于靠不住的自制力。与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的罚款相似,“地铁禁食令”更多偏向于一种威慑力,通过罚款这一形式来惩戒不文明乘车行为。只有如此,才能构建文明整洁的乘车环境,完善公共交通的服务,这对于所有乘客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4、浮夸领导找部下谈心3268次 舆论:还有多少数字政绩需打假? 《福建日报》21日报道,福建省某单位在跟督导组汇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时,说本单位有一领导十年来找部下谈心多达3268次。当督导组的同志反问这个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时,汇报者一脸尴尬,半天也说不清楚。有网民统计出这位领导需在工作日每天找部下“谈心”1.3次,堪比“知心姐姐”。
荆楚网:有需求才有供给,汇报者的行为固然应予追究,检查和指导者同样难辞其咎。遏制数据造假,棒子不能仅打一端,需要从考核与被考核两个层面同时发力。在加强统计数据执法和道德强化的基础上,必须改进政绩考核的方式和办法,使之更加客观、科学和准确。同时要加大对造假行为的行政问责,砍断其间的利益关联,才能真正发挥制度性的作用。 网民“王翠荣”:在一个“数字出政绩”、“数字出官”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时代,看地方和部门领导的脸色行事,在统计数字上造假,已经成为某些官员 “习惯性行为”。在狠刹“四风”的当下,各级干部更要坚决整肃造假行为,用制度的“脱水机”将数字水分和话里掺水甩干,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一套实事求是的干部考核奖惩机制和科学选拔任用干部制度,使说真话者受表扬、得重用,使造假者无市场、受谴责,甚至被追究其法律责任。 5、河南一政府大楼开鲜奶店称废物利用 网民:废物利用只是幌子 《大河报》报道,连日来,热心读者纷纷致电爆料称,在河南濮阳市政府综合楼北门开了一家鲜奶店。经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爆料属实。对此,该办公楼负责人表示,“这间房子只是办公楼前沿,因为长期废弃,里面脏乱不堪,芙蓉诗进驻之后,进行了整修,也算是废物再利用。” 华龙网:政府大楼顾名思义是政府机关人员用于政务的办公场所,是一个地方公共权力的核心象征和形象代言,是用纳税人的钱修建的国有资产。“严肃、规范、有序”是政府办公大楼在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若守卫森严的政府大楼里出现纯商业化气息的鲜奶店,进门就充斥着商家的广告招牌,难免会给前来办事的群众和行人一种突兀和疑惑。 网民“陈凤”:在政府综合大楼从事商业活动,这不仅是一桩怪事,也是一桩“新鲜事”,确实让市民们“大开眼界”。政府大楼作为政府办公场所,就属于公共设施公共资源,不仅是政府工作人员工作的场所,同时也是百姓办理相关事务,为民服务的场所。而在这样一个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的场所入驻鲜奶店,究竟是方便政府工作人员,还是“便民服务”?试问,老百姓到政府要么办事,要么上访,哪有专门跑到政府大楼喝鲜奶吃糕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