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个平常的时间,在城市的街角,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一团不大的火苗跳动着,满脸灰黑的徐师傅正不紧不慢地摇着黑色的老式爆米花机。
摇了一会儿,徐师傅把爆米花机的一头放进编织袋里,随着洪亮的一声吆喝,用脚一踩,“嘭”的一声巨响,白烟过后,编织袋里多了半袋子香喷喷的爆米花。
徐师傅把爆米花机放在一个简易的铁质架子上,下面烧炭,最底层有个接灰烬的桶。徐师傅说这样不会弄脏马路。爆米花机一机多能:爆出来的有大米花、玉米花,还有栗子。最早的时候徐师傅只爆苞米花,后来才渐渐地开发了其他品种,以至于前来惠顾的人就越来越多,一天下来,徐师傅会有百八十元的收入。
眼看着自己奔六,能欢实的时间越来越少,徐师傅有些无奈:这种传统而老旧的爆米花机也爆不了几年了。
有一天,徐师傅将爆米花机“刀枪入库马归南山”,还会有人接手吗?——时间,将无情地淘汰很多我们熟悉甚至亲切的东西....
年龄超过10岁的传统爆米花机。
这个“黑葫芦”的原料来自废弃的汽车轮胎。爆米花就是经过加热后由锅里进入这个黑葫芦。徐师傅把这一过程叫“崩一锅儿”。 通常“崩一锅儿”的费用是5块钱。
爆好的爆米花放在一边
不工作的时候,“黑葫芦”和爆米花机是分离的。
摇柄处有压力表。
下面的炭火正旺。
传统的爆米花机外观。
黑葫芦和长条编织袋连为一体,样子看上去像鲨鱼。
玉米粒进 炉之前,徐师傅要往玉米里加糖。徐师傅说,最早做爆米花生意的人是往玉米里加糖精的,至少是二三十年的事情了,但后来说糖精对人体有害被禁用,现在市面上已经看不到糖精了。
准备装锅——其实爆米花机就是个小锅炉。
玉米进锅后,密封。
把装有玉米的锅放到炭火炉上。
把架在炉上的锅固定好。此时,徐师傅完成了锅炉一体化的工作。
鼓风机开始工作,吹旺炉子的炭火,给锅加热。溅出的火星清晰可见。
加热过程中,要不停地摇动锅,保证锅里的玉米均匀受热。
一直观察压力表,火候很关键,早了晚了都不行。
爆炒中...
徐师傅喊了一嗓子:捂好耳朵,准备开锅!
嘭的一声巨响,热气聚成的白烟顿时涌出。
热气的温度很高,需要把黑葫芦放在那里晾一会。
热气散尽,徐师傅要把黑葫芦里的爆米花倒进连为一体的长条编织袋里。
爆米花已全部进入编织袋底部。 一阵拍打,是为了拍掉爆米花里面的皮。
蓝色部分是最终的出口。爆米花需要从这里被倒出,才算“出锅”
出锅喽!
“出锅”后,装在筐里的“爆米花”。
筛的过程。
徐师傅介绍,经过几分钟加热后,由于温度较高,锅内水蒸气的压强很大,使已变软的玉米粒膨胀。但此时米粒内外的压强是平衡的,所以米粒不会在锅内爆开。
被淘汰的残渣和浮皮。
一轮工作结束,“锅”空了。
爆米花其实是一种古老的膨化食品,起源可上溯到宋朝。 当时的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节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并解释说:“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娄,北人号糯米花。
徐师傅正在把散热完毕的锅组装好。一天的工作行将结束,徐师傅要收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