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45|回复: 0

孙渡与唐继尧家庭关系(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3 21: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夏末的一天,从市民盟退休又返聘到省民盟做文史工作的储静卿女士几经辗转联系上我,问我能否找到唐继尧将军的儿子唐筱蓂先生的照片?原因是唐筱蓂曾是云南民盟初创者之一。我很快联系上了旅居台湾的唐筱蓂的儿子唐书玮先生,省民盟也很快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照片。在云南省民盟1992年编撰的《云南民盟大事记》中这样写道:“19434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云南地方组织筹备小组成立,由罗隆基、潘光旦、周新民、潘大逵、唐筱蓂任筹备员。5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全国首家)第一个地方组织昆明支部成立。由罗隆基(负责人)、周新民、潘光旦、潘大逵、唐筱蓂任支部委员……”19442月,为了配合国内宪政运动的开展,由周新民、罗隆基、潘光旦、潘大逵等人出面联合民主人士褚辅成、张奚如、徐炳昶、夏康农、曾昭抡、姜亮夫、郑昕、张剑、张静华等30余人发起组织“昆明学术界宪政研究会”。5日,宪政研究会在北门街唐家花园举行成立大会,推选潘光旦、周新民、潘大逵、姜亮夫、曾昭抡、唐筱蓂等为理事。宪政研究会成立后,借绥靖路(今长春路)贸易促进会为活动地点,经常举行报告会、座谈会,讨论国内宪政运动的形势,介绍国外推行宪政的情况,发表文告,呼吁民主,扩大了宪政运动的影响。5月,参加学术界宪政研究会的盟员联合其它会员,以研究会的名义发表了与中国共产党当时在宪政问题上主张一致的《我们在实施宪政前的要求》,提出了宪政实施前,必须首先给予人民言论和人身自由,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平等地对待一切抗日武装,建立联合政府……。显然,唐筱蓂成为“学术界宪政研究会”的理事,是看到了研究会宗旨,国内宪政运动与父亲唐继尧的“行宪”遗愿的一致性,与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一起推动宪政运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联合政府,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唐筱蓂先生为昆明民盟(1944101日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唐筱蓂把昆明北门街的唐家花园提供给民盟及相关组织作为活动基地,还不断提供活动所需的各项经费开支。从1942年民盟前身的“九老会”(李公朴、楚图南、张天放、杨春洲等九人)到“西南文化研究会”及“西南文献研究室”。从“学术界宪政研究会”到云南解放前的一些爱国进步的民众团体等,都在北门花园举行过活动。唐四妹也参加了其中的一些民主进步活动。由吴晗负责的“西南文化研究会”活动了两年,出版进步书刊,扩大对外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昆明知识界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核心。
1950年云南解放后,唐芸赓(四妹)还被推选为昆明市的政协委员。唐四妹后来的丈夫李德家先生还是代表省民盟出席云南省政协第一届一次会议的四位省部委员之一。这位李德家与罗隆基、缪云台等人一起,都是留学美国的同学。远在台湾的唐书玮先生曾在电话里问我,他在台湾看到的电影《建国大业》里的“民盟”是怎么回事?我说影片中的“民盟”就是现在中国大陆民主党派的“民盟”也,是唐筱蓂先生最早参加的“民盟”也。
20117月,我通过记者朋友联系上了远在丽江的张()沛女士,张沛是孙渡与二姨太张灿琪所生的大女儿,出生于1945年。张沛在电话里告诉我,她出生才几个月大就由唐(芸赓)妈妈一直抚养到9岁。她说唐妈妈待她太好了,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比亲妈还要好。1979年,也就是在孙渡去世12年后,唐四妹与从小青梅竹马的云大历史系教授李德家结婚,成了昆明老年婚姻历史上“勇于吃螃蟹的第一人”。结婚成家后,唐四妹即告诉远在香港的侄儿媳妇不要再寄生活费来了,但香港的亲人仍旧寄钱过来,双方都在为对方着想,这样的亲情真是少有。成家时李德家已领养了一位漂亮的女儿,她也叫唐四妹为“唐妈妈”,俩人之间的母女关系非常融洽。
董坤维先生的七弟董坤拂先生是市级医院医技颇高的主任医师,我向他了解情况时他告诉我,四舅妈(唐芸赓)会写诗作画,他曾在四姐董坤德家里见过她的画作,画得相当好!我遂即联系上了董坤德的儿子董迅,这幅画的确在他家中并且愿意提供给我拍照,“太好了”,我心中暗想。回想在2007年的一次研讨会上,我曾拍过他从家中带来的唐继尧赠送给三妹唐蕙赓的自书诗词(6)长卷;这一次,很快的我就如愿以偿了。这是一张半个世纪前已装裱的工笔花卉作品,画的是云南八大名花之一的“桂叶银‘红山茶花’”,“桂叶银”可能是一个更专业的植物学分类名词了。画作的水平算得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我这个门外汉对这幅画的感觉是:“枝叶纹理清晰,花朵层次分明,用色浓淡适中,布局精道舒朗” 等,把红山茶“雍容华贵、逸丽典雅”的特征表现出来了!
唐四妹的画技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又与他哥哥唐继尧有关。据肖芒著《丹青书香谱》一书披露:“唐继尧能吟诗作词,喜书画,得知督军公署秘书官肖士英画技颇深,就请他作私人画师。每周三、六,肖都按时到唐继尧办公室教授他竹、草、石的画艺。唐继尧对肖士英十分尊重,以师礼待之。肖也将自己的画艺毫无保留、耐心地传授给唐继尧。从用墨浓淡,握笔、下笔开始,并将风竹、雨竹和用色绘工笔竹等技艺,以及郑板桥派为主的绘画要领一一教给唐继尧。”200912月经云大校友总会促成旅居美国的唐书璇捐赠其外祖父唐继尧的代表作《新篁拂风》,就是得郑氏画风之真传。
凭唐继尧与肖士英的这层关系,唐四妹近水楼台先得月,拜肖士英为师也就顺理成章了。闻一多先生曾把肖士英的《茶花谱》誉为“写生之佳作”,唐四妹的这幅作于19624月的“红山茶花”彩墨工笔画,就是在肖士英先生(1891-1966)的指导下完成的。唐四妹于1984年因脑出血病逝,享年79岁。
唐蕙赓(三妹)的长子董坤维在纪实回忆录《兴教东陆,创业南疆》中讲述了编外“军人”的父亲董泽比一般正规军人还要传奇的一场“难忘的战斗”。文中说道:“1906年以后,革命党人在国内发动了一系列的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的枪声深深地震撼了海外中国留学生,董泽再也压抑不住胸中的革命激情,放弃了即将结束的学习,决心回国参加推翻清廷的武装斗争。一回到上海后,立即和革命组织取得了联系。当得悉南京革命党人徐绍桢即将发动起义的信息后,董泽马不停蹄地赶往了南京见到了徐绍桢,从未学过军事的一介书生董泽,全凭一腔革命热情,毫不犹豫领取了武器,英勇地参加了进攻清政府总督衙门的战斗。清廷守军负隅顽抗,死守总督府,密集的枪弹阵阵向革命军射来,前面数位同志饮弹牺牲。全身溅满鲜血的董泽,满怀必胜的信念,毫无畏惧,虽然手中的枪弹已射完,立即接过倒下的同志手中的枪,高呼着打倒清廷的口号,继续冲向前,直至战斗胜利结束,这时疲惫不已的董泽,却极其兴奋地大呼‘炮声隆隆,民国之声何其雄!’”
1915年云南护国军兴,在美国留学的董泽中辍学习回国参加了云南发起的护国运动,担任护国军都督府秘书官及护国军政府驻香港联络员,负责对海外的联络工作,历时半年多的护国运动胜利后,董泽荣获共和勋章一座。
1922年,与富有光荣传统的滇军感情颇深的董泽在《设立云南航空学校募捐启》一文中写下的一段“滇军赋”堪称经典,文中说道:“滇省,大陆军省也。人民朴实,富于忠勇。是以出师振旅,所向克捷。谅山之役,杀彼法将,败彼法军,滇军也;辛亥之役,援川援黔,转战数省,滇军也;三次革命,克胜劲旅,恢复共和,滇军也。故人参观滇军者,无不以德、日雄师劲旅称许之。……”董泽——滇军“儒将”也!
唐继尧赞赏董泽是一个胸怀大志,热爱祖国,品德高尚,学识卓越,堪当重任的热血青年,热情为端庄贤淑、通晓翰墨的三妹唐蕙赓和董泽“自由恋爱”式的婚姻牵线搭桥。经过双方父母的认可,家人为他们举行了婚礼。婚姻生活恩爱美满,唐三妹成了董泽的贤内助。董坤维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父亲在舅父委托的多项职中不负重托,在创办东陆大学,振兴云南教育,发展交通,稳定金融等各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蕙赓和董泽结婚后,大家都以为她出身名门,必然是不理家事,锦衣玉食,呼奴喝婢,耽于享乐,但她却一直保持着勤俭朴实,谦和温良,待人以诚的作风。除了和亲朋时相往还探视外,从来不参与董泽的官场活动,在官府宴会和太太小姐们的麻将桌上,绝无她的踪影,但当董泽的同事朋友,东陆大学的师生到家中看望时,她总是盛情招待,和几位大学女生如赵淑云、黄守朴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唐蕙赓非常重视幼小子女的教育,除留意子女的饮食起居,更重视他们的品德言行,决不允许幼小的儿女沾染上少爷、小姐的骄矜习气。有一次有个儿子说街坊上贫穷人家的孩子是“烂娃娃”,她听了后非常生气,立即教训儿子:“什么烂娃娃,人家只不过是家中贫穷,他们和你们一样,同样是父母疼爱的好孩子,一点也不比你们差。一个人应该从小学会尊重别人,蔑视家境比自己差的人是一种很坏的思想,必须彻底从自己的头脑里清除掉”。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6-29 23:51 , Processed in 0.06085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