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7|回复: 1

陆良发现古长城(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 10: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滇东古长城相配套的古城堡、古要塞

     与滇东汉长城相联系的有以下两类古城堡:

     第一类古城堡是:山顶圆形古城堡,从山脚到山顶皆有一层、一层的石墙环卫。它与古长城相配套的驻兵、补给的据点,马格里古城、陆良牛着山古城、宜良小尖山古城等都远离现在的村寨,现在也位于深山荒野之间,所以决不是近几百年村寨间“打冤家”所筑。其形制不是汉族筑城的风格,是“汉到彝走”之前的当时古文明创造者的遗物。如马龙格里达古城堡、陆良县的牛首山古城堡,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都记此为“至牛头山,山有诸葛古城”,可见这古城堡年代比唐朝更古老。这类古城堡都分布在山峰的顶上,城址位置居高临下,城墙埂为圆形环绕状,层层设防。虽是山顶,却有水源补给,如雨补古城堡有一个直径1.5米的深水井。在其山麓峡谷处必有古道路,道路旁必有古长城埂。如雨补古城堡守着一条上老尖乳峰的古道路旁,至今仍有800多米长的古长城遗迹,即为一例见(见附图)。这一类古城堡的形制与中原方形城不一样,从连接古城堡和其中的文化包涵物测年都在古滇文化时期和爨文化时期。

     第二类古城为长方形中原汉族形制古城堡,宜良九乡槽子地的古城,它是一个典型的中原汉族方形城古城,位置在槽子地山古长城之旁。为方形城,并且是大城连小城。建城选址虽在大山高处,但不在山峰之顶。它的形制显然与中原汉代古城相似,现在仅只是进行过初步踏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以上两类古城为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中都没有记载。

     以下两类古城与滇东汉长城还找不到联系:

     第三类古城元明之际山水相依处的古城堡。如陆良县的天花古城、中坝古城、芳华古城等。这一类古城,建在山区与平坝盆地边缘的丘陵之上。建城选址依山傍水,背有靠山,面临广野。这些古城与滇东古长城无关。是元明之际“汉到彝走”之际,接受中原建城选址建筑文化的产物。城内的陶瓷片很多,大多是明清遗物。城墙高大笔直,显然是人工夯筑而成。“解剖”古城城墙,也“没有发现任何人工夯筑和泥石砌筑的痕迹”这就是由于是红壤、砖红壤的淋溶土性,使人工夯筑的遗迹完全消失了。这类古城明清陆良县地方志中已有明确记载,是元、明以后的古城。

     第四类古城:在山顶圆形古城堡,仅山顶有一层城墙,泸西县三塘乡古堡,向阳乡阿里盈古城堡。选址于山顶,圆形城圈。这两个之所以称为“城”或“城堡”是他们都有封闭围合的古代城墙。前者守往云南通往广西的古道;后者为南盘江古渡口与古道水陆要冲制高点。当地学者认为是大理国时期自杞国古长城的一部分,这类古城堡和滇东古长城埂还连接不起来,在找到与滇东古长城连接起来之前,沪西县的这两个古堡不能纳入滇东古长城的范围。时代断定上,在泸西县古营盘中的地上找到不少在昆明文物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元代的陶瓷片。

     从格里达古城引水工程:城门口地上找到一些古陶片。经秦汉考古学家高崇文教授、俞伟超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萍芳先生鉴定果然属于汉代至唐代中叶之前的硬陶。这样,古史文献记载、田野考古初步踏勘与所见文化包含实物完全吻合。古城堡的上方抬高水位弯环引水做护城河的工程,在水文科学史上是一个杰作。

     6.以石林观音洞古长城埂为例,论洞穴军事防御体系

     观音洞周围,有一道围绕着它的“石硬子”高广都有2-3米。我们量的是2.5米-3米高,这石硬子用途是什么?是田间道路吗。如果这里需要“田间道路”的话,用得着人工筑一高出地面两米高、四米宽的田间道路吗?任何地方的“田间道路”都是平着地走,半米宽就足够了。这样使用起来才方便。其实筑那么高,那么宽的石硬子,另有用途。这就需要从“为弧形,是围绕皆落水洞的一段石埂”来考虑了。它是防御以洞为中心的军事工事。为什么古长城在别的地方都是依山就势平直分布。唯有在这观音洞及其他洞穴旁是环绕分布的呢?请看这张观音洞周围长城防御工事图。图中防御的是西方的进攻,保护的是南北两翼,东方是开口的后方。这与滇东古长城防御工程西面是立面,东面是缓坡的结构功能完全一致。这反映了观音洞在战争时期就是一个重要的屯兵驻防据点。不仅古长城埂环绕保卫着观音洞,弥勒金子洞也是有古长城环绕着。如果全程观察,这条长城埂又环绕保卫着许多当时驻兵驻人溶洞,如雨补崆山洞、九乡溶洞群、天生桥洞、观音洞、冒水洞、麟马洞、金子垌等。滇东汉长城的建筑是利用这一系列洞穴作屯兵储粮之所。这洞穴也起到了“城堡”的作用。

     四、与古长城相联系的文化遗迹

     (1)长城末端金子硐坡舞天崖画反映出长城的建造

     古长城的终点在弥勒县巡检司十八寨的独家寨金子硐坡的断层石壁上。这里海拔1700多米,石灰岩断裂成一个较大的平整崖面,高约20米,宽约14米。崖面向前倾斜,使崖画免遭雨淋。山硐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无常流水。这幅岩画长11米,宽2米,画是用赤铁矿粉调合动物血脂调剂,用手指绘画上岩壁。由于年久风吹土蚀崖面破损严重。但今仍可辨认的图像仍有66个,其中古彝文可辨认者17个。整个图画有许多人舞乐姿组成。其中一组画面为从大到小的一组圆圈,弯弯曲曲绕过来。这形状恰与这一座山的古长城埂弯弯曲曲绕着金子硐坡山峰的古长城埂形状相似。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舞天崖画是庆祝古长城埂落成的盛典。用长城埂的修成除去天灾人祸。另一组画为一个太阳光芒四射,之伴有八个暗无光彩的圆圈。古有羿射日以解除大旱传说,此当为这一传说的图记。这里是石灰岩干旱区,天灾主要是旱灾。第三组是乐舞图。有的做杂耍舞蹈,弯腰右手左脚各旋转一个圆环:另一人头套圆圈,在舞蹈。左边二人杂耍叉腰等。整个图画的内容当为用长城埂的修筑保卫和平安宁,用舞庆、乞灵以除去自然灾害。让天、地、人之间和平安宁。

     文字部分是古彝文。今破译的“炎热”、“舞天”和五个菱形符号的堆积。我们认为摩崖图画与彝族艺术反映的是这筑石长城。所以彝文和图画反映了彝族修筑古长城埂的庆典史实。

     (2)石林县境内沿古长城附近的陶器与青铜器文化遗存

     沿山岭的长城埂遗址东侧附近有古人类文化遗存。在石林县北小村莫舍组沿长城埂一线有2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其陶片花纹与牛头山石峭所出土的瓷片花纹相同。位于西街口乡茂舍祖村西南2公里的过山洞,大石盆地文化遗址:面积约200平方米,文化层厚50厘米至120厘米。在此无水源地形逼狭的石林之中,建一生产性的村落,完全没有地利可言,就现代人如果不为建造此长城埂也没有可能在此生活。而必然找寻依山傍水,地形开阔之处建村立塞。山岭之上,巨大长城埂工程必然有建筑者或守卫者的人类生活遗存。因此古城埂遗址和古陶片遗存是同一时代的产物。自天生关古长城埂沿线都有古人类文化的遗址。石林是古人类文化遗址是沿古长城埂分布的。

     (3)与滇东汉长城联系的“五尺道”、“西南丝绸之路”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中原王朝与云南的联系必须依靠畅通的道路。所以,范建华说:“历代王朝经略云南总是从开道入手。西南夷地区反抗王朝也总是从阻道毁城开始”。开道与开边不可分割。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以来,滇东地区纳入中国统一国家的版图,就注意修筑官方的道路。将公元前316年李冰父子修筑的“道”延伸修筑到味,今曲靖(包括陆良、石林一带)。这条道路,山高水险修筑极为困难,宽仅汉尺五尺(当今三尺左右)。这条古道仅修了“十余岁,秦灭。……”这条古道就此而闭不用。

     汉武帝时期,北逐匈奴,在西北开疆立郡“修障塞”(即长城),设朔方、五原、酒泉、武威、张掖、敦煌诸郡。他又在西南先后建立了益州——柯等七郡。如果没有畅通的道路将新建立郡县的行政区与中央政府相连,中央何以管理西南夷的七郡?所以,汉武帝下令“通道”,派唐蒙“凿石开道,以通南中”。这条山道,十分崎岖,千余年后,至南宋代王之象的《舆地胜记》还记录为“其鍪凿之迹犹存”。

     《史记西南夷列传》:“秦时常额略通五尺道”。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五尺道在郎州。颜师古云:其处险厄,故道才广五尺”。唐代的郎州属戎州都督府管。辖味、同乐、升麻、同起、新丰、陇堤、泉麻七县。当今云南昭通以南至曲靖、陆良、石林诸县地。1937年9月26日向达教授写的《唐代纪载南诏诸书考略》一文说:“彭滋诸人走的石门路,就是秦汉以来的五尺道”或“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陈秉仁(一得)先生发现豆沙关袁滋摩岩石刻,“石门道”才基本明确。这条石门道基本上沿着汉代的五尺道。这条“五尺道”经过陆良、石林两县的什么地方呢?我们在找寻滇东汉长城时,在陆良县吉龙村后“古城山”,此山顶有一守着古道的长城800多米。这条古道直通老尖山女神庙,并可至老空山石哨所。这条五尺道经实地考察,沿途有陆良县与马龙县交界处的“曲宗古城堡”、“牛首山古城堡”、“雨补古城堡”、“古石道”、并杨梅山“石楼梯”古道等。石林县文管所也发现了一段建筑形制与之相同的“古石道”。我们在这古道旁的曲宗古城堡和牛首山石哨所中找到汉晋古陶瓷片。足以证明以上古城堡古石道的年代,它为“汉代五尺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但有人说:“这是现在的乡间小路”,此论失据。原因是:

     1.现在的乡间小路连接的是现在的村塞。经常有人行走有现在交通的经济价值。古石道是连接古代的城堡村寨的古道,是“汉到彝走”之前的古道遗存。新迁入的汉族,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村寨选址与先前迁走了的民族不同。村寨选址位置不同所以乡村的道路位置也不同。古代的民族已完全迁走,古石道现在的居民基本不使用、不修理。我们在雨补村后荒无人烟的古石道上走出500米,因其年久失修,一脚踩下去道路就崩踏陷落下去。

     2.五尺道都是宽汉尺五尺(1汉尺合今0.27米,即五尺道在陆良石林两县都宽0.35米),有劈山墙、石头的路,不管是山高路陡还是相对较平,路况皆统统相同。山间小道因基岩不同有土有石,有宽有窄。

     3.在陆良杨梅山和石林有一段五尺道与今天的乡间小路互相交错。但今天的居民走习惯了今天的土路,也不使用古石道。杨梅山居民称五尺道为“石楼梯”。陆良县王洪斌、石林县黄兴已找到若干段古石道上,马蹄印已深深刻入青石路面之上。这些都证实了这是汉代的“五尺道”。云南滇东古石道——五尺道,是云南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与汉东汉长城相依存在,通过滇东汉长城的考察也找到了两千年前“五尺道”“古丝绸之路”的残段。两千年前“五尺道”实体的发现,意义不下于滇东汉长城的发现。

     陆良老尖山“创世女神”的发现

     (1)天然女乳峰及乳头上的女神庙

     云南滇东的陆良坝子,现在是云南省内最大的一个陆地大坝子。在陆良盆地的正北方位置有一座突兀而起,居高临下的大山——老尖山。这个山的山形独特,从北面看,她像异峰突起的金字塔。在其后面又有屏风一般山峰环列,从东、南、西三面看,酷似少女丰满的乳房。她海拔2390米,高耸凌空,一峰独秀,方圆百里,都能够看到她的壮丽风光。这雨补村老尖山,高耸凌空,此是山水大物,广布四野。山形远望之取势取形,状如乳峰,媚抚可爱,其庙在乳峰之上状如乳头。峰恋突出,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步步形移。方圆百里,都可以在视野之内的天际线上。看此山的无限风光,以草木为毛发,以水为血脉,以烟云为秀媚。远望取形,近望取质,此山可望、可游,而凡人确不可居。早、晚、雨、晴的日子我们都登过这一奇特的山峰,烟云花草四时不断。晴怡、阴郁、早薄、晚淡。一条狭狭的古老石路直通山顶,其陡峭险峻如神话中的“天梯”又称为“天阶”。鼓勇直上,山顶仅30平方公尺左右,站在山上向远方眺望,雨补水库在山下,有五条山丘如五条龙,龙头都向着这老尖山。这是“五龙朝圣”的格局。

  





     
  

   








   



发表于 2010-6-2 10: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过 陆良老尖山“创世女神”的
女神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11-16 00:31 , Processed in 0.04622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