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35|回复: 5

明代移民入滇和“解手”一词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6 23: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uchong 于 2010-6-16 23:31 编辑

明初,一方面从山西洪洞县移民以充实河南山东等地,另一方面“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永昌府志》载:“明初,迁江南入居此地,故其习尚与江宁相仿佛,是以俗号小南京。永昌即今之保山。明代到保山做官的多是些江苏一带的人。:《徐霞客游记》称:“景泰中,设镇守。弘治二年,设金腾道。嘉靖元年,巡抚何孟春(彬州籍,江阴人),巡按御吏陈察(常熟人),疏革镇守,设永昌府,立保山县,改金齿指挥使司为水昌卫府,领州一,(腾越)二县,(保山,永平)仍统潞江安抚司,凤溪、施甸二长官司。” 不独保山如此,楚雄,大理也有类似的情况。西地居民,也大都由江南移来。《楚雄县志》载:“县邑自前明洪武十六年傅,沐平定后,留兵戍守,太祖又徙江南闾右之民以居之。”至今保山仍多江南人。《大理县志》说:“明成化十二年,设兵备进驻洱海,以后移民实边,”“阅百年,而生齿日繁,流寓日众。”  
    在地方志中可窥见一些零星史实。不过,有一点可以断言,明代三百年间,通过移民的方式,流入云南的户口,为数不会太少。如洪武二十年冬十月“诏湖广常德,辰州二府民,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往屯云南。”(《洪武实录》卷186,)顺治14年,永历帝入滇,宗室遗民随着他由曲靖到昆明的很多。据《滇南杂志》中的《永明外纪》记载:帝于顺治十六年西走永昌时,随行之众,不下四千,自永昌入缅时,官员随行者四百余,侍从遗民则有三千以上.失败时,尚且如此,初入滇时,来的为数当更多了。吴三桂在云南,以“复明”为号召,许多人都看不清楚他的狼子野心。由于当时“人心思汉”,受其蒙蔽,中原人士响应入滇的很多。
江应梁从《太祖实录》中收集的调兵记录如下:
洪武二十年(1387),派鞑靼官军往戍云南。
洪武二十年(1387),八月诏四川都指挥使司选精兵25000人,给军器农具,往云南品甸屯种。
同年九月,调湖广军26560人,征云南。
同年九月,令靖州五开及辰沅等卫新军选45000人,往云南听征。
同年十月,诏湖广常德辰州二府民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屯云南。
同年十月,调陕西山西战士56000多人,赴云南听征。
同年十月,调楚府护卫兵6000人,赴云南听征。
同年十月,诏长兴侯耿炳文率陕西土军33000人,征云南屯种听征。
洪武二十一年(1388),陕西都指挥同知马烨率西安等卫兵33000,屯戍云南。
同年六月,发河南祥符等十四卫骑军15000,往征云南。
    在这十次的记录中,可见当时调往云南的人数已达23万之多。调入的军卒有几种解释方法:其一,这些军卒在军事行动结束后即调回原地,尤其如陕西土兵,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留在云南;其二,一些邻近地区调入的军卫,在云南戍屯其原有的统辖关系并不会改变,如四川的军卫,在云南屯种,是很正常的事;其三,一部分军人充实云南卫所人口,也加入云南卫的计算。 在一些没有设卫所的地区,也仍有军籍移民的分布。澄州府不设卫所,但开屯很多;广西府也是如此。除了开垦的地区外,还有一些堡、驿成为军人聚居之地。 因此从云南屯田开始,拓展到卫所的设置及田地的开垦,其卫所兵的来源有从征、归附、谪发等方式,更有从陕西、湖广、四川等地徵调而来的。
民屯与商屯
    明王朝建立之后,将人民从内地稠密之地迁徙至人疏之地,以调整土地之分配,开垦荒芜之地。而民屯与军屯差别,即在于民屯属领于布政司,而军屯属于卫所。洪武十七年(1384)迁中土之大姓入云南,而其主要分布在靠内地区的府、州、县; 所以也有「原籍南京」的普遍说法。 而在其他移民的活动中,还包括因罪谪戍的官吏或百姓,当时民间有一句口头话:「充军云南」;再加上洪武二十年(1387),曾命户部自四川永宁至云南沿途设置驿站,每驿存有250石的米粮,给予谪戍云南的犯人使用。 而这些谪戍者有的就留在云南生根; 有的则仍回原籍并未落籍云南。这些从当地一些有家谱可考及志书记载中,仍不讳言其先祖为充军云南而来的。在云南的移民活动中,还包含一批民籍移民的人,这是由商屯引发的。因边区驻军多,又处于缺粮地区,不足供应,因此招募商人在指定的地区,用粮食换取盐引,凭盐引到产盐地取盐,这个方法称为「开中」,因此商人出资招募内地的农民到开中的地区去种植粮食,长久下来,成为移民。 到洪武二十年(1387),粮食仍不足,因此再招商人纳米,之后依需要,重定盐米比例,减低纳米数,目的是为了增加商屯量,以后一再减少纳米数量大力招募商人,到后期反造成当地米产过多与市场价钱的悬殊现象,这个现象表示此地域外地移民已达相当数量,即使商屯废除,这些耕种的农民也不会回归原籍
从上面的资料看出,明洪武年间进入云南的总兵力累计达到四五十万以上。战死沙场的、被瘴气毒死的估计不少于20万人。蒙古兵可不是吃素的。
那时候还创造了一个词叫“解手”,一直流传到现在仍然使用,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百姓们被迫登记以后,为了防止他们途中逃亡,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起来。那时候,迁徙路上,到处是一串串的移民,他们一步三回头,天愁地也愁。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人们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绳子拴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于是只好向押解官兵报告说:“老爷,请解手,我要大小便。”这样子日复一日,人复一人,次数多了,日渐简化,只要说上一声:“老爷,我要解手。”
     除通过官府派遣的军屯外,也有部分民屯、商屯或因手艺、做官、教学、充军、逃难等流落到丽江地区的。明朝时期来到丽江县境内的汉族,有一部分是沐英从中原内地请来的人才,另一部分则是与军屯户同时前后移人云南的200余万汉族民屯户中的一部分。《滇粹•云南世守黔宁王沐英附后嗣略》载:“英还镇,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人,给籽种、资金、区别地亩,分布于临安、曲靖……各郡县。……(沐)春镇滇七年,再移南京人三十余万。”来到丽江县境的汉族,多数自称祖籍是南京应天府柳树湾,还有来自江西一带的称“江西九属”的汉族;华坪县境内的部分汉族自称来自江西吉安府,其传说与史实基本相符。而且这部分民屯户在丽江地区各地均有零星分布。
逃难落籍的汉族移民。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纷纷逃到云南。此间部分汉族来到丽江地区,华坪县的汉族多数是这个时期迁人的。他们或经商。或工艺、或垦殖,逐渐兴起聚落集市。《华坪县地志资料》载:“嘉庆初年,草莱渐辟,汉民日增”。《永北直隶厅志》载:“嘉庆初年,川楚军兴,各省人民避移来滇,日聚日多,旧衙坪各地,聚集成市”。这时汉民移人华坪达到高峰。华坪县的汉族共有70多个姓氏,从高山到河谷均有分布,今华坪县城老街子的居民大部分来自四川、湖北等地。
      开矿的汉族移民。清代云南矿冶大兴,到嘉庆时矿厂发展到39个,成千上万汉族人滇开矿,掀起云南历史上第三次汉族移民高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永北厅流宫同知请准开办境内白角山银矿,设东升厂。“流民闻风而入”,“厂地各处,五方聚集,甚属稠密”。此时,有大批汉族移人宁蒗开采东升银矿。从宁蒗县邰。卢、张、田等四家汉族的家谱及墓志铭记载,其祖籍属陕西、山东、湖北等省人氏。随着东升银矿的兴盛,“商贾云集。商号林立”。后来东升银矿渐趋衰落,以至停办,银厂矿工和商贾除有部分返回故里外大部分留后下来,散居于宁蒗的河谷平坝地区,进行农垦并兼营各种手工作坊。此外由于澜沧卫是卫所屯田机构,大量汉族人民进人屯垦。到清代中叶,已有不少汉族迁移到蒗蕖(今宁蒗县南部)一带。清末以来,又有不少川籍汉族人民,因各种原因,陆续迁到丽江地区,散居全区各地。
如今在曲靖坝区,很多的带营的地名就是这样来的,张家营,雷家营,曹家营,李家营等等。这些地名大都因当时带兵者的姓氏而来。而舍丁不同,舍丁是当时随军的家属,这些家属照样分给他们土地。如今在盘江两岸,你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问及祖籍,他们都会明白地告诉你,“祖籍南京高石坎柳树湾”。其实这些人并不都是南京人,或者江苏人。他们来自很多省份,比如江西、安徽、河南、山东等。南京高石坎柳树湾是明代的兵营。具体位置在明故宫的东南角,今天的蓝旗街一带。明王朝为了保卫皇城,在南京周围驻有大量的亲信部队,驻在柳树湾的是羽林左卫,高石坎在南京护城河南,西接御道街,靠近秦淮河一带,今属雨花台石门坎乡,有石门坎中学,石门坎医院以及阀门厂等。今天这里的汉民一般说起来都是将石门坎柳树湾放在一起说,,好像是一个地名。其实在明代时候,这两个地方原本也是连在一起的,方圆大约有二三里地,后来因为开挖护城河以及筑城墙这才分成了两片,当年明军南征之时,可能大部分来自于这个部队。
发表于 2010-6-17 09: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
发表于 2010-6-17 09: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发表于 2011-1-14 15: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手原来如此解手,哈哈~~
发表于 2011-1-18 22: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1-1-21 18: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历史,就是现在研究不成体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12-28 18:49 , Processed in 0.04569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