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云是陆良杨间房小学唯一的教师
暑假前不久,思索再三的杨小云从马街镇中心学校领取了一张退休申请表,按照陆良县小学教师年满50岁、有30年教龄即可退休的政策规定,他已经达到回家养老的条件。但一个多月后,这张皱巴巴的申请表被再次从书桌底部翻出时,依然一字未填。
杨小云很纠结,问起原因,他低头对着水烟筒狠狠地猛抽了两口:“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啊,我退了,学生咋个整?”
他的表情满是无奈,自1983年开始在杨间房小学任教后,此后31年间,他一直是这个陆良贫困山村里唯一的老师。多年后,这里的老学校已经卖给村民用作牛圈,新建的校舍旁还修建了篮球场;营养餐也给山里学生带去了实惠,唯一不变的是,依然没有其他老师愿意轻易涉足这块贫瘠的土地。
杨小云正在给同学们上课
他把全部的青春都给了杨间房小学
在陆良的地理版图上,地处云南省第一大坝子的马街镇海拔1840m,地势平坦,不过同在该辖区内的杨间房村却有着天壤之别,除了海拔剧增到2700米以外,不便的交通成为了这里多年来几乎与世隔绝的重要因素。
此前经历数年干旱的陆良,很多地方的土质已经变得十分脆弱,今年难得碰上雨水充沛,但对坐落在大山上的杨间房村来说却并不全是好事,比如刚刚修好不久的上山道路在雨水冲刷下就再次变得坑坑洼洼。
不过,这样的路况在当地人看来已经极为难得了,几年前,因为不通公路,从杨间房村下山来回就得半天时间,遇到下雨天气,用时还得增加一倍。
杨小云和他的杨间房小学就坐落在村子最高的地方,食堂、教室以及教师宿舍全部集中于一栋两层的“小洋房”里,当然,这里也集中了这个男人全部火热的青春。
此前很多年间,不便的交通以及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陆良最贫困的地方。为了生活,村里种地无钱可赚的壮劳力们,被迫一波一波地远赴外地成为“候鸟”,只留下孩子和老人守家看院。
杨间房小学的校舍最为简陋的是贫乏的师资力量。过去的31年间,杨小云一直是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其实他自己也没想明白,为何经常挂在腰带上的那只哨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吹了31年。他说,自己当年极力想走出杨间房,但“造化弄人”,没想到年轻时候的一个决定,竟然让自己在此后的31年时间里,一直守在了这里。即便到了退休年龄,依然与这所学校血肉相连。
今年,到了退休年龄的杨小云终于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杨间房小学的27名孩子也因他的去留问题站在了十字路口。
退与不退的两难抉择
暑假开始后,杨间房村里的留守孩子们大多被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暂时接走,平日喧闹的校园也突然安静了不少。这样的落差让每天都会到校园内转几圈的杨小云有些失落,比起平日,它的步伐甚至都慢了不少。
过去多年间,这个以学校为家的男人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家人要多得多,更何况这个暑假,他怀揣了更多的心事。
放假前不久,趁着下山赶集的机会,他专门跑到十余公里外的马街中心学校领取了一张退休申请表,打算申请退休。一方面,他今年53岁、有31年教龄,符合陆良当地的教师退休条件,另外,日渐变差的身体已经让他对日常教学工作有些力不从心。当然,他还担心未来退休教师工资改革后可能会影响到本来就微薄的家庭收入。
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根本下不了退休的决心。自其1983年开始在杨间房小学任教,因为条件艰苦,其他老师不愿上山,他是这所大山深处的马街小学分校31年来唯一的老师,正因如此,如今他面临的是退与不退的选择,而学生们面临的是未来可能无学可上的尴尬。
这让他很是苦恼,回家后,干脆将申请表塞到了书桌底部,“眼不见心不烦。”
确实,在用数十年的时间将自己融入杨间房小学的一草一木后,在退休与继续任教二者的选择上,他陷入了和31年前一样的纠结。
杨小云领到的退休申请表,却一直没有填写
大山深处的高材生
53岁的杨小云身体微微发福,头发经常保持着特有的凌乱,话不多,讲普通话时总带着浓重的陆良口音,前不久接受曲靖电视台采访时被要求讲普通话,后来看到电视中那个操着满口“马普”的自己,他甚至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谈起自己31年前的往事,他却突然来了兴致,话也多了起来。“我可是解放后村里的第一个高中生呢!”
这话倒是不假,1980年,作为杨间房村里屈指可数的初中生,杨小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当地一所高中,遗憾的是,三年后,他以几分之差被淘汰在高考的滚滚洪流之中,时至今日,这件事情依然让他遗憾不已。
即便如此,这在当地村民眼里也已经是十分难得的高学历了。
高考落榜又无其他道路可选,杨小云只能卷起铺盖回了村子。此时,依然满怀着梦想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重新回到当年读书时候的起点,将命运与破败得风雨飘摇的杨间房小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为以前的老师年级很大了,我就暂时在村里代课。”回家后,“高学历”很快为他暂时谋来一份工作,接替村里原来的老教师续了杨间房小学的“香火”,一师一校,是老师也是校长,还可以领着40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可羡煞了不少人。
杨小云却并不待见这份“暂时”的工作,他从未放弃过走出大山。80年代中期,无意中看到电大招生的消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还给学校写了一份咨询信。
“当时就是想写信了解招生需要些什么条件,合适的话就去试试看。”随后便是苦苦的等待,但梦想终究遗失在邮递员的自行车上——几个月后,他偶然在山脚一个村子的信箱里翻到了电大的回信,自己完全符合条件,但距离报名截止时间早已过去了数月之久。
杨间房的贫穷和闭塞第一次让年轻的杨小云伤心,想起自己以后可能要永远呆在连那个邮递员都不愿涉足的地方,他感到深深的孤独。
此后,一晃就是14年。
陆良县杨间房乡村教师杨小云
“上了老校长的当”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对农村代课教师打开绿灯,只要通过规定考试后,再进修一年,代课教师便可转正成公办。如此一来,很多山里的代课老师也再次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1997年,杨小云考取了陆良师范学校,成为这一政策的最早的受益者。但兴奋几天后,他再也高兴不起来。
按照规定,在转为公办之前,代课老师必须到学校进修一年,对只有一名老师的杨间房小学而言,这一年间学生怎么办将是最大的麻烦。
“条件苦,年轻人来了怎么会呆得住呢?”杨小云担心,根本没人原意来接替自己的工作,那怕只是暂时。好在当时的马街小学校长看懂了他的心事,从山下找来了另外一名代课教师接替工作,条件是:一年后让其转正。
时间飞快,一年后,杨小云毕业归来,但接替他工作的那名代课老师却因为超生错过转正机会,最终只能带着遗憾和愤怒下了山。
时至今日,他依然为自己这名教书生涯中唯一的“同事”惋惜。从代课到转正,自己终于有了走出大山到马街小学任教的资本,不过事实远比他想的要糟,因为担心杨间房的孩子们没有老师,在选择下山或者继续留任这件事情上,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
“马街小学的老校长找到我,让我继续在留在山上。”杨小云说,自己曾经无比动摇,后来,当时马街小学老校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年轻人,你好好在山上干,会有前途的。”后来自己竟然真的坚持了下来。
多年后,村里的条件已经有所好转,但站在杨间房小学讲台上的,依然只有自己。每次和别人说起没能走出大山的原因时,杨小云总是开玩笑,将原因归结于当年“上了老校长的当”,但讲到动情处,他便毫不掩饰自己坚守的初衷,“不想让村里的孩子出去后连男厕女厕都分不清。”
新建的杨间房小学已经有了篮球场
复式教学,一人上6个科目
31年后,上山的道路有所改善,杨间房小学当年的老学校也已经卖给一户村民做了牛圈,新建了校舍,但这一切并未给这所学校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当地政府此前曾以直接给老师增加职称,呼吁老师到杨间房小学任教,但杨间房小学依然像个禁区,无人愿往。
杨小云有些失望,每个学期开学后,当他独自背着学生的教材上山时,这样的感觉尤为强烈。尽管如此,每天早上6点30分,他总会准时吹响上课的哨子,随后,村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会相继走进两间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
这是一种多年养成的习惯,结果这只哨子一吹就吹了整整31年。
当地不少学校的老师有时会上山“听课”交流,离开时总会竖起大拇指,称赞杨老师复式教学经验丰富,可这其中夹杂了太多的苦涩和无奈又有多少人知道。
杨间房小学和其他一师一校校点只有一个年级、上完就送到完小就读的的情况不同,这里孩子不多,却会隔年招生,很多年来,杨小云必须负责全校三个年级的教学,有时一三五,有时二四六。他总是将低年级的孩子单独放在一个教室,高年级的两个班则集中在一起。
上课时,他会选择先给低年级孩子上课并布置作业,随后才开始高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原因是“低年级不会预习,对其他年级的干扰性较大。”
课程量极大,结果却让人惊喜,2003年后,杨间房小学出来的几个毕业生在参加全镇统考后,成绩竟然都排在中间,最好的一次,竟然位列全镇第二。
马街小学的领导们也总会搞突然袭击上山“听课”,几次下来,校长程华荣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课程量起码是其他老师的四倍!”
杨小云倒是觉得不以为然,在课程的安排上,除了语文、数学等科目外,他还是得兼任科学、体育、音乐以及美术等课程,尽管自己其实也只是个“半吊子”。
说起自己教学生们唱歌这件事,杨小云觉得有些“赶鸭子上架”,此前,他专门买来了一本音乐教材,自己粗略学会后,将一些简单的歌曲教给学生,虽然跑调严重,学生们却唱得声音嘹亮,响彻山间。
遇上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偶尔也会将孩子们带出教室,上一堂美术写生课。
“让他们照着一棵树或者其他物体画,看谁画得好。”杨小云说,孩子们的作品并没有一个评判标准,但大家却画得极其认真,也许,画着画着就画出了未来。
这个用来区分上下课时间的哨子不知不觉已经吹了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