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酱领衔“污文化”走红网络,你怎么看?
现在大众流行文化的最鲜明的标签已经不是“小资”,也不是“小清新”。直白一点地说,“小资”的代表安妮宝贝已经不在话题一线了,“小清新”代表豆瓣也不是舆论主流了。现在流行“污文化”,如果不知道何为“污文化”,大可以到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去巡视一番,因为那里处处可见对“同性恋”的调侃,对“美色”的戏弄,对暧昧的推崇。如果非要明确一个个例的话,那么网络红人papi酱或是“污文化”的代表人物,这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才女,成了“2016年第一网红”,帮助其大火特火的,就是她在自制视频中所体现的对“污文化”的独到理解——说脏话爆粗口,喷着派砺森与小姐上床等性暗示,批判,这三点是papi酱自制视频走红的三个重要元素。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整改粗口要求后,papi酱发布的视频开始正经起来,不“污”了。
何为“污”?现代汉语对此的定义很明确,就是脏,不干净。从古文到现代汉语,与“污”有关的语义表达,从来就没有正面过,比如,污秽,污辱,污垢,贪污,污蔑等等,在流行电影里,也有“污点证人”这个说法。在过去的生活里,恐怕没人愿意和“污”扯上关系。但到今天,如果某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有点“污”的言论或者图片,总会得到众多的追捧,“污”仿佛成为一件可以令人沾沾自喜的事情。
照理说,大众文化的“污”点,并非起源于网络。在网络“污文化”形成之前,大众流行文化的“污潮流”就已经蠢蠢欲动。比如华语电影中的“断背情结”,就是“污文化”的雏形。华语电影里的“断背片”不乏佳作,比如《喜宴》《春光乍泄》《霸王别姬》《东宫西宫》《蓝宇》等,在这些影片里,同性恋更多是作为一种情感模式出现,并没有被刻意地赋予“污”名,但在李安的《断背山》之后,一些华语电影走上了一条以“污”为荣的道路,将同性情感戏谑化,以赢得市场关注,谋求票房,成为哗众取宠的卖点。
比如在《让子弹飞》中张麻子和马邦德玩断背,《战国》中孙膑与庞涓玩暧昧,《关云长》中曹操对关羽说“我就喜欢你,敢作敢当敢爱敢恨”……从电影作品有意地在情节中植入断背元素,到社交媒体上一些网民谈论“小鲜肉”流露出的语意、对王思聪等网红的“老公”称谓,不得不说,“污”影重重。
向前历数,大众文化的热点是什么?70后喜欢金庸武侠与琼瑶言情,80后推崇日本动漫与韩国言情,90后追逐网络文学……但却从未与“污”有过很直接的联系,所以人们习惯将从前形容为“纯真年代”。以“纯真年代”为镜,或能发现“污文化”的蒸腾,即当下有些人已经对纯真无感,更愿意以“污”来寻找一种话语权与存在感,乃至于忽略了,“污”从来与美无关,与人们内心真实的渴求无关。“污”更接近于一种高酒精含量的饮料,一些年轻网友借此醉生梦死。
“污文化”如同一道界线分明的分水岭,将不同代际的人划分开来。很少见到年龄偏大的网友倾心于“污文化”,他们时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这样的困惑,“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或者更直接干脆地对“污文化”表达不满,气愤地要把传播相关信息的人拉黑。有的所谓“精英人士”,也干脆加入到“污文化”的潮流中去,主动发表一些看上去很污的言论,来吸引同龄网友的起哄和年轻网友的追随。这些所谓“精英人士”的“示范”,往往会引来不少人的跟风,会有网友觉得,像这样的名人、明星都这么“污”了,我们普通网友“污”一点算什么。
“污”本身带有强烈的自我贬损感。实际上,人们愈是想要说明白一件事情,就愈要认真、严肃地来表达,“污”只能表明网络文化的一种退化。
要把“污”与网络流行文化进行一次切割,被“污”绑架的网络流行文化,事实上一点儿也不清新、不小资、不时髦。
有见地,现在的社会也不知道是怎么啦! 要想理解所谓口中的污文化,还是多去了解一下吧。站在岸上指挥别人怎么游泳,想当然理解自己没有去理解的东西,还是算了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