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孤魂 发表于 2013-1-19 23:39:50

苞谷名称初探

星期六到曲靖,和一些朋友吃饭的,提到我老家的包谷名称问题,回家查找一些历史资料,吓得我一跳,现抄录给家乡网友斧正:玉米原产于美洲大陆,当地称为麦兹(maize)。明代中叶传入我国以后是我国人民给它另取的一个名字,并不是玉米的原称,它实是美洲“麦兹”的中国名。不过一开始并不叫玉米,最初的名字据嘉靖三十四年河南《巩县志》记载叫玉麦,嘉靖三十九年甘肃《平凉府志》记载叫番麦,又叫西天麦。万历六年(1578)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才有玉蜀黍之名。崇祯元年(1628)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玉米之名才见记载,书中说:“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黍,盖亦从他方得种。”可见玉米是一个后出的作物名称。后来因为用得多了,才成为通用的名字。随着玉米的传播,各地又跟据自已对玉米的认识,取了许多名字,因此便出现了许多异名,咸金山《从方志记载看玉米在我国的传播》中统计有99个,郭松义在《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统计有133个。其异名数量之多,是中国其它农作物中所少有的。这些异名,大多是当地百姓比照我国已有作物而取的名字(有的是同名异写),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麦、黍、秫、梁、粟、穄、芦、米、谷、豆、其他等十一类,如下:1、麦类:御麦、玉麦、番麦、西天麦、黍麦、戎麦、包麦、苞麦、番大麦 、红须麦、夷麦、西番麦、玉林麦2、黍类:玉蜀黍、玉黍、玉稻黍、金稻黍、玉大黍、玉糜黍、大蜀黍、番黍,玉芦黍、蜀黍3、秫类:秫、玉蜀秫、玉秫秫、秫秫、玉秫、大秫秫4、梁类:玉膏梁、玉高梁、大高梁、玉梁、御高梁、独膏梁5、粟类:珍珠粟、鸡头粟、观音粟、意粟、苞粟、天方粟、珍珠芦粟、饭包粟、鸡豆粟,荷包粟、乳粟、遇粟、意粟、芦粟、罂粟(和作鸦片的罂粟异物同名)、高粟、金豆子粟、鹿角粟 、包胎粟 6、穄类:玉芦穄、芦穄、秫穄、球穄、珠穄7、芦类:苞芦、腰芦、苞萝8、米类:珍珠米、玉米、包米、包儿米、棒米、六角米、鹿角米、御米、巴尔米、番米、包梁米、丈谷米、芋米、棒子米、观音米、(米丰)子米、包子米、包粒米、老芋米9、豆类:番豆、金豆、玉豆、玉芦豆10、谷类:包谷、苞谷、舜王谷、六谷、西番谷11、其他:玉茭茭、玉榴、玉子、戎菽、玉籽、粟包、稖子、玉露、玉蜀、玉穟、腰边豹、苞果、包菽、包罗、棒子、棒椎、芦蜀、榜子、棒槌、苽、稷、包苽、苞果不过这些不同的名称,并不是随便起的,大多有一定的含义,例如:包谷:民国《茬平县志》卷九:“实有黄白红三色,密排成行以青叶包之,故名包谷。”苞芦:光绪《海宁县志》卷二物产“苞芦,茎叶如芦,穗外有包,故名。棒子:民国《德县志》卷十三:“玉蜀黍,形如捶布棒,名为棒子。”光绪《临朐县志》卷八:“俗呼棒捶,以形似名。”河北《迁安县志》物产:“土人以其形似棒,呼曰棒子。” 玉蜀黍:民国《莱阳县志》卷二之六:“玉蜀黍,秫之别种,以种来自蜀,其洁如玉,故名。”玉秫秫、玉茭茭:山西《寿阳县志》卷一:“玉秫秫,茎叶似秫秫,为实大而有光泽似玉故名。一名玉茭茭,盖秫声之转,而字之僞。”玉榴:河南《光山县志约稿》物产志:“玉榴,谓子密如榴也。”六谷:《镇海县志》卷三十八:“御麦,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谷也。”民国《象山县志》卷十二:“案,谷当作陆谷,言其大也,亦言陆地之谷也。”玉蜀秫:民国《桂平县志》卷十九:“玉蜀黍当作玉蜀秫,黍、秫声近而义异。珍珠粟:道光《新昆两县志》卷八物产:“实累累如珠,故名珍珠粟。”玉米的名称多而杂,往往使人摸不着头脑,但细细琢磨,仍有规律可循,可弄清其所指的。 

爱尔兰 发表于 2013-1-20 01:50:29

{:victory:}

爱尔兰 发表于 2013-1-20 02:14:28

{:victory:}

墨斗 发表于 2013-1-20 07:55:51

“玉麦骨头”这种叫法也独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苞谷名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