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tuchong 发表于 2010-6-14 14:14:23

柳树湾地址调查经过解密

石门坎是否就是高石坎?高石坎与柳树湾两地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据云南《玉溪方志通讯》的一文中说:“通海县《王氏家谱》‘始祖名孜伯,原籍南京,世居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竹子巷。明洪武初年,随沐英军来滇。’”这份家谱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就是说高石坎与柳树湾的关系,不是互不相关的两地,而是大地段中的小地段,两地应是联成一片的,如果说石门坎就是高石坎的话,那么柳树湾应是石门坎的一个地段,反过来,我们找到了柳树湾,也就可以了解到高石坎的大致位置。

我们一方面翻阅史料,一方面到实地踏看访问。经多次努力,现已初步查明。我们在石门坎一带走访时,至明故宫遗址前发现一块明万历年间的大石碑,一段碑文帮我们解决了难题。碑文曰:

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冈□(以)东,从□□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行。近从东长安门水关外水池,细加阅看,得一沟洞,乃下流也。随为募夫于洞门口掘出淤泥,进洞加功,直通至宗人府后,从此工部门首东城兵马司门首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门首各沟之水,但遇大雨,遂顷刻俱流入东长安门下流水池,又从水池西进东长安门水关,从五龙桥河出西安门□□至百川桥、大中桥,以故洪武冈东各衙及大小民居俱免淹湿之患。……

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日建立

这一段碑文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柳树湾的地名明代确实存在,而且就在标营—太医院—大中桥这一弧形区域内,二是靠近某条沟的沟沿上,沟疏浚后“免淹湿之患”,此沟的下游为“百川桥”、“大中桥”。

于是,我们结合碑文查阅水道资料,终于在《明宫城图第十》上,发现故宫的南部有条沟,此沟与由北向南而来的沟汇合后折向西,通过下游的柏(百)川桥、大中桥入河。故宫南部的沟,在另一幅图上有“金水河”三宇。“太医院”标在金水河的南岸东段。那么柳树湾在沟的哪一段呢?又据《明应天府城内坊厢图第十一》载,大中桥东南方向标有“柳树湾”三字,再根据碑文和《明宫城图》标出的六部(吏、户、礼、兵、工、刑部),除刑部在太平门外,有五部和东城兵马司,以及太医院都集中在明故宫的东南角,而柳树湾的位置是在太医院的上游、东城兵马司的下方,就是说也在明故宫的东南角,即今兰旗街南端一带。(附示意图)柳树湾所在的这一位置,正与今石门坎处于一个地段,只是因为筑城,才被城墙及护城河隔开。所以王氏家谱写“高石坎柳树湾”从查明的地理位置来看,与今石门坎和兰旗街的位置是一致的。因此,“高石坎”似即“石门坎”。

至于高石坎与石门坎的名称为何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时代久远,一种可能是去边疆的人世代相传传讹了,另一种可能本来就叫高石坎,而本地人传走了样。这样的例子在南京也并非绝无仅有,如雨花门内张娄侯所凿的“娄湖头”,后人传成了“老虎头”,鸡笼山背后胥自修建园的“胥家大塘”,传成了“西家大塘”,三山街附近的回民皮革市场“皮市街”传成了“评事街”一样。好在现已找到了柳树湾这一确定无疑的地名,那么叫“高石坎柳树湾”也好,叫“石门坎柳树湾”也罢,所指大体位于今光华门偏东一带地方。弥勒县的有关同志多年来思念的“根”,就在这古城的东南部。

关于明初柳树湾居民迁徙云南之事,起因与沐英出征有关。经查阅正史、野史、地方志得知:云南,古滇池地,据传汉武帝时,因彩云现南方,故称云南,始置云南郡。唐以后为段氏所据,国号大理。元朝世祖南下,擒段兴智,以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但仍录用段氏子孙协守边疆。元朝末年,元主北去。明太祖特命翰林待制王祎持节招谕,到滇后受到优待。后元嗣主又派遣使臣去滇征饷,并胁令王祎投降,王不屈而被害;明又遣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前往招谕再次被杀,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步骑三十万往征”。第二年,傅、兰班师回朝。太祖念沐英功垂第一,遂命沐氏世守云南。为了促进这一地区的开发,巩固边疆,洪武十五年前后,沐英在南京征招了一大批工匠去云南(与钱姓墓碑载:“始祖原籍南京应天府,自洪武十六年来滇”是吻合的),开垦荒田,兴修水利。《明史·沐英传》中有沐英“在滇,百务具举,……垦田至百万亩。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民以便安。”就是这一历史的记载。

迄今历时六百多年,岁月沧桑,旧踪难觅,连柳树湾的地名都没有流传下来。因为这一带紧靠明朝皇宫的东南部,宫城禁地,迁徙是所必然。加之战争迭起,毁坏终不可免。明正统年间,遭受两次大火,清军南下除破坏不算,自午门外改为驻防营,顺治后分驻满州八旗,所以后人称此处为兰旗街,咸丰年间又遭较大毁坏,宣统末年更焚毁殆尽,昔日盛况,至此面目全非。

当年的柳树湾,今日已是人烟稠密地区,五十多幢新式高层住宅鳞次栉比,人们在此安居乐业,他们和边疆的亲人一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辛勤地劳动工作。
(摘自《南京史志》1984年第4期

一艮 发表于 2010-6-14 16:01:33

支持,高石坎与柳树湾两地位于今光华门偏东一带地方,有天我碰到一个老同志也是这样讲。
官方资料,《南京史志》1984年第4期 。
顶,陆良人必看。

hutuchong 发表于 2010-6-14 16:17:03

其实,调查这个地方的人员全部是南京史志办的同志,他们是在玉溪、祥云等几个地方史志办请求下开始调查的,我解密此文目的就是让陆良人不要忘记自己根在何处?同时揭破那些贪天之功人的谎言。警示后人,历史求真,不是谁可以篡改的。

阳光 发表于 2010-6-14 19:56:24

收藏了楼主辛苦了

鳪离búュ弃 发表于 2010-6-14 21:10:55

顶起,楼主辛苦

金水星 发表于 2010-6-14 22:06:12

1、hutuchong 辛苦!   今天首次光临,随便逛了一下我地本论坛,您所书写还未尽看,略窥一二,内容详实,确实很辛苦。赞一个。
2、楼主“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步骑三十万往征”。第二年,傅、兰班师回朝。”
—————————————————上面这句话,‘傅、兰班师’...好象和楼主的原来意思有误,疑有一错字,‘兰’字应为‘蓝’字吧?请楼主斟酌。
3、“同时揭破那些贪天之功人的谎言。警示后人,历史求真,不是谁可以篡改的。”
——————楼主上言是指那回事呢?我今天才注册光临。对这些事也很感冒好奇,冒昧一问,希望不打扰您,就好奇问问。望能解惑。
4、本家谱也是失了,但听一些老家人口耳相传,祖辈也是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子一事是印象深刻的,自己对此也是深信不疑的,当然,这些传话老人或许大多已过世。
5、再次向您致敬并支持您观点。
6、祝端午节日快乐,万事风顺!

hutuchong 发表于 2010-6-15 15:10:59

本帖最后由 hutuchong 于 2010-6-15 15:37 编辑

回复 6# 金水星


    谢谢一字师傅,昨天我删除5个帖子,因为我也发帖的标准就是重复不发,残缺必补,胡言乱语,宁可不发。质量不高,宁可删除也不误传。
1、文章中错别字问题,兰实际是蓝字,但是我没有权力改笔,因为这是当年发表在这本书上的字,为了保持文章原来面貌,不必改动。同样情况不必改动的就是孙渡将军的档案,那是黄埔军校学生档案复印件。也许这是我喜欢保留历史原来面貌的缘故吧。
2、回复你问的贪天之功,在陆良曾经有人吹嘘找到柳树湾这个地方是他们,我发这个贴就是让家乡人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寻找根的人,希望家乡人民记住南京朋友情。
3、因为时间紧张,白天上班,所以写帖子我一直是晚上才有空。在自己家乡论坛发帖,以后在我帖子发现错误,请大家指教。
4、祝你节日愉快。

金水星 发表于 2010-6-15 20:40:23

本帖最后由 金水星 于 2010-6-15 21:07 编辑

回复糊涂先生:
   糊涂先生真是客气,客气,丁点小事,实不用言谢。在本地网络发贴,人与人之间确就等同于现实生活交往,不能再单单做网络是虚拟世界想,互联网毫无疑问已是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之一。
    还有几个疑问,先生能否抽空作答。先生随意了。
1、文章错别字问题,我估计是排版打字员的失误。我现在关心这本书的原创作者是谁?书名又是什么?因为时间关系,我这几天还没有时间一一在本论坛拜读糊涂先生帖子。所以舍远求近,先打探一下。
2、先生指出那些吹嘘自己是找到柳树湾这个地方的人在冒功。实际出力的人士是南京朋友。这个观点我也同意。我现在有个疑问,就是当时发动寻根问租一事是官方自愿发起的,还是谁首倡?或者纯粹就是民间人士,民间学术团体自愿组团做了这么一件事,这事的来由和具体发生时间是怎么回事,我有些好奇知道。当然,我主要想问的就是,当时是怎么确定这个寻、察结果的;由谁或者又是哪个部门做出最终决断;学术界先、后又是怎么采信依据的。
3、先生白天上班,晚上耕贴,确实辛苦,注意身体,劳逸结合呵`````。
4、有空多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里,在陆良,我虽新注册,却发现我们这个论坛讨论氛围基本还是不错的,我相信我还是可以学到更多有用知识的。

hutuchong 发表于 2010-6-16 11:14:16

本帖最后由 hutuchong 于 2010-6-16 11:29 编辑

回复 8# 金水星


    其实,从民国到解放以后,云南各地寻根的社团不仅有官方,也有民间社团,但是大部分是无功而返,历史变迁,沧海桑田,无法找到原来的柳树湾和高石坎,虽然代代相传祖辈是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人,但是查无实际,始终是个传说和谜团,1984年云南弥勒县的去信在《南京史志》今年第二期上公开征答后,引起南京许多同志的关注。后来一个叫济民的作者回复这个答案,并在当时《南京史志》上公开发表,经过各地论证,承认该文是有价值的,同时,该文被玉溪、昆明和云南史志办收藏。这篇文章名字《柳树湾高石坎已经初步查明》。下面附上在《南京史志》第4期杂志上的第2篇关于柳树湾文章,供参考。

hutuchong 发表于 2010-6-16 11:21:48

本帖最后由 hutuchong 于 2010-6-16 11:25 编辑

柳树湾考
                                                                         张正祥



云南弥勒县人民来信,向我们提出查明南京柳树湾及其变迁等问题,仅就本人所知,与弥勒县的同志共同探讨。
柳树湾在哪里
明代的柳树湾,大抵在今日光华门内,御道街东侧,外五龙桥东南的标营和兰旗街一带。不过这地方,在时间上前后变化较大,空间上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多指广义而言。
明朝以前的柳树湾

在公元1366年朱元璋拓宽建康城以前,柳树湾还是白下门(即南唐东门,在今大中桥)外的荒郊。这里有农田,有河流,还有六朝和唐宋墓葬。
1955年12月,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在标营发掘    一座六朝初年(约三世纪中晚期)的花纹砖墓。1924年,    拆除明故宫午门两翼城堑,在城墙内填土中发现一块    《唐口公墓表》残石;同时还拣到元朝至元四年(1338)    《舍财建桥记》和至正十年(1350)《重修新兴捍立石》等石刻。它们可能是从附近取来填充城腹的。
标营一号墓和石刻内容,说明这里并不是传说中的燕雀湖所在。元朝末年有人在这一带建桥、修埠(圩埂),当时会有一条河在此迂回流过,或许也是从钟山下来的青溪一曲。顾名思义可能因岸边曾植有柳树而得名。流经柳树湾的这条河的上游还有遗迹可寻,那就是从前湖入城(那时没有城墙)流经半山园南京博物院内的三官桥的古河道。它经此桥再南流到柳树湾,然后折向西,入杨吴城壕。又可从明初在这一带建筑时,有的地方因地基松软,曾打入木桩,说明这里地势低洼。缪凤林先生在《南京明故宫发掘古物记》中,就记述了1929年在侯家荡发现木桩的情况,同时,还出土了四十一枚北宋铜钱,或系随葬之物。
洪武年间的柳树湾

洪武初年,在五龙桥(外金水桥)承天门(相当北京天安门的位置)以北,营建了辉煌巍峨的皇宫和庄严肃穆的太庙、社稷坛,直到洪武十年(1377)才重建完成。柳树湾虽已在扩建的都城之内,但这时对皇城以外的各官署,还来不及建设。为了保卫皇帝的安全,皇城周围驻有大量的亲信部队。十三年(1380)正月,以金吾、羽林、府军等十卫为亲军指挥使司,职掌守卫宫禁,不归五军都督府管辖。原先驻在柳树湾的是羽林左卫,洪武十一年十二月,它与金吾前卫互相调换番号。羽林左卫驻地则在朝阳门(今中山门)内外一带,直到上方桥、过军桥及石门坎东北和天地坛东、南二面。金吾前卫的大部队,后驻到大校场至双桥门一带,它的卫治仍设在柳树湾。这两个卫防地相连,沐英等征云南带去驻在柳树湾的士兵,这两个卫的可能性较大。

朱元璋在完成宫殿坛庙重新改建,以及都城的城墙和城门楼、外郭城基和城门、都城街道、桥梁、廊房、寺庙、军民庐舍等项工程后,又规划在承天门以南、御街两侧,改建中央政府的五府六部及九卿等衙署。先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柳树湾的南端设置东城兵马司。二十五年(1392)起,又改建宗人府和五府、六部、太常司等官署于承天门外东西两侧。六部在广敬门之东,五军都督府在广敬门之西。广义的柳树湾就在广敬门之东,也就是在这一年改建的东长安门外,此时的柳树湾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从北到南,即今外五龙桥以南、御道街以东,直到近年新建的兰旗街第七中学路南,近洪武冈处,依次建起了宗人府和吏、户、礼、兵、工五部。

明亡后,清朝将柳树湾一带,一并划入八旗的驻防城内。标营的营房建筑较晚,房舍较新,大概被正兰旗或镶兰旗占用,因此留下一个兰旗街的地名,原来的兰旗街,是最近新建的兰旗街最东头的那条从南到北的老街。

辛亥革命后,直到解放初期,柳树湾几乎又恢复到明朝建都以前的景象,一望菜畦,三五茅舍。昔日中央政府的官署,仅遗下一些石础,凭吊之余,实在令人不胜黍离之感。

柳树湾这个地名,除《南京都察院志》和一些地方志根据它转载外,目前实物资料,仅孑遗一块万历四十年(1612)疏通水沟的石碑。它为我们进行柳树湾一带明代官署遗址的考古调查,提供了可靠依据。

石碑中所说的柳树湾,似乎已成了标营北面的一条狭义的街名了。但比它稍晚十几年,即天启七年(1627年)葛寅亮撰写的《金陵梵刹志》,对柳树湾仍采广义说。如在铜心管桥的铜井院,以及它南面二里的吉祥庵和回龙庵,都统称在东城柳树湾地。

南京人怎样去弥勒县的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明太祖任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定远侯蓝玉和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统率大军往征云南。共调兵二十四万九千一百人,号称三十万大军。那时驻守在都城南京的军队约有二十万人,抽调了一部分将士前往,除亲军外,属五府管辖的神策、龙江、天策、虎贲右、骁骑右以及驻在江北江浦、浦口一带的龙虎、应天、飞熊、和阳等九卫也出动了。京卫将士出征到云南去的确实不少。大军出发时,朱元璋还亲自到龙江(今下关一带)饯行。当年十二月,攻下普安、曲靖,击败了梁王的十余万元军。第二年正月,打到昆明等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逃到晋宁自杀,结束了元朝在云南的统治。二月,建立云南都指挥使司,统率在云南新设立的十四个卫所。三月,更置云南布政使司所属的府、州、县。现在的弥勒县当时属广西府,仍沿元代旧制为弥勒州。洪武十六年(1383)命傅友德和蓝玉班师回京,留下沐英镇守云南。此时京卫军士大多回京还卫,但也留下了一部分将士戍守。如驻在与弥勒州接壤的临安府的临安卫,其指挥就是留下京卫的天策卫指挥万中来担任。曲靖的平夷千户所,是留神策卫千户刘成,率领千人置堡戍边。以后又把戍边军士的家属,送到戍所。留下的军士中,可能有原住在南京柳树湾和高石坎的。

上述情况说明,弥勒县中原籍南京柳树湾和高石坎的汉族人祖先,来这里定居,有以下几种可能:

1.原为南京金吾前卫或羽林左卫的军土。因为这两个卫,都曾驻过柳树湾。至于高石坎今在何处?尚未查明。前述羽林左卫曾担任过南京天地坛外围的守卫任务。天地坛在正阳门外东南,即今日光华门外石门坎、天堂村、海福巷一带。现在的石门坎是明代天地坛外围墙西天门的入口处。天地坛的四周围墙均各开一门,各门均有石门洞,大概是由于明亡坛废,门毁后,留下石门槛 (坎)而得名。是否明初称之为高石坎,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2.以上两卫曾有军土留在云南,经过不断地调动转移,后来调到十八寨守御千户所,因而在弥勒县落了户。也有可能是附近卫所的屯军,后来迁到弥勒县定居的。

3.洪武二十一年(1388)二月,马烨率西安等卫兵土三万三千人屯云南。在这之前,洪武十年,曾调羽林卫军士二千二百六十四人补充秦府西安护卫军。这支西安开赴云南的军队中,很可能有原住在南京柳树湾的羽林左卫的军士。

4.洪武后期,柳树湾这里建立了许多中央机关,官吏中因“有罪窜戍者”,亦在所难免。

5.柳树湾既是位于皇城前面的宫禁要地,又是中央行政机关所在,有可能把原来住在此地的居民移往云南居住。

明初在云南设置大量的军卫戍守,并实行屯田,目的是巩固政权和保卫边疆。但军户与民户,都受到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为开发和发展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作出了贡献。我们遥祝在云南的乡亲们与当地少数民族一道,为祖国四化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摘自《南京史志》1984年第4期)

版权所有: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联系我们:njdfz_xxzx@126.com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41号28号楼 电话:025-83638920 邮编:210008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柳树湾地址调查经过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