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溢意

【溢意教育理想之家庭教育】充满智慧地与孩子一起共度人生(原创兼收集整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NO. 1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妈妈的素质有多高,孩子就能飞多高
  用理性的母爱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提高自身素质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正确“导航”是妈妈的第一要责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妈妈
  妈妈也应该向孩子学习
  别忘培养孩子合群意识
  给孩子种下一粒“理想”的种子
NO. 2  孩子99%成功采自妈妈1%的改变
  改变孩子从改变妈妈开始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妈妈
  “弱”妈妈教出“强”孩子
  重视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
  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
  别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
  做一个“糊涂”的妈妈
  妈妈要学会给孩子留面子

宝贝,妈妈爱你(1455779140) 10:44:33
NO. 3  妈妈一定要懂的“家教心理学”
  拥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有个好未来
  乐观,让孩子的未来充满阳光
  独立,让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自信,为孩子找到生活的指向标
  化解嫉妒,为孩子心理上的毒瘤做化疗
  信心来自于妈妈的信任
  打败自私,为孩子纠正“唯我独尊”意识
NO. 4  妈妈必须给孩子的10种品质
  感恩,也是一种修养
  宽容,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乐观,开启孩子光明未来之门
  自信,构建孩子动力的金三角
  诚信,孩子人生的通行证
  勤劳,培养孩子勤劳的“蜜蜂”精神
  礼仪,孩子社交的“名片”
  责任,将责任感植入孩子的心灵花园
  坚强,让稚嫩的肩膀不畏惧困难
  主见,让成长的空间更自由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14: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溢意 于 2012-1-4 14:08 编辑

教育就是吸收能量

        教育就是吸收能量(此处指13岁之前的早期教育)。
        一个孩子来到世间,他需要从他所接触的一切事物中吸取成长所需要的能量。事实上孩子每时每刻都在不知疲倦地、贪得无厌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能量。 这些能量包括大自然的能量(阳光、空气、水、土壤——请注意:人的成长也需要土壤!)、物质能量(饮食)、父母家人的爱、有文化内涵的家庭环境和文化艺术的熏陶学习。
        一个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地从他所生长的环境中吸收到充足的能量,他的成长必然是有缺陷的,能量越缺乏,他的成长越受阻碍。 我们应该让孩子多在大自然中活动,接受阳光的照耀,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水的清凉与温暖,赤脚踩在松软的土壤上。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脏一点也没有关系。
       人本来就从大地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大地。 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饮食。在今天,这个一般家庭都能做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应过于关心孩子的饮食而造成孩子营养过剩,并使他形成对饮食的执着。其次应注意不要食用太多精加工的食品,因此它们的能量已经大大地流失。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真正的、足够的爱。爱就是能量的传递。 父母应多与孩子在一起,父母至少要有一方能够以主要时间陪伴孩子。凡在孩子小时侯不与孩子在一起而又宣称爱孩子的父母,都是假的。 因为你不与孩子在一起,孩子就没法从你那儿吸取能量,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家庭还应该和睦,父慈子孝,夫义妇听,长幼有序,其乐融融。这样的家庭一个大能量场。不和睦的家庭,能量是稀薄的,甚至是负的。 我们的家庭应该有文化氛围。孩子的成长不只需要物质能量,更需要文化能量。 物质能量只是基础,人真正的成长靠的是文化能量的吸收。家中应该有好书,有艺术和健康的娱乐。 每个成员都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而不是整天吃吃喝喝,闲散游荡,陷入物质的包围之中。 今天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物质营养过剩而文化能量极其匮乏。
       但多数家长不懂得孩子也有文化需求,听不到孩子心灵饥饿的声音。 我们应该让孩子诵读经典。人类文化的精华都浓缩于经典之中,只在经典,才能给孩子提供无穷无尽的能量。 一个习惯于从经典中吸取能量的人,他的能量才是不竭的。 整个宇宙都可以看作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是先吸收,后创造。没有吸收,谈何创造。人的成长同样如此。
       人要想有大的创造,必得吸收大的能量。我相信,一个能够充分吸收物质能量和文化能量的孩子,他的成长才是健康的,他的潜力才是无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17: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浓缩为六句话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有的是下岗)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20: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春心语寄家长

卢书民

寒假即至,春节也眨眼就到,当别人都在早早着手准备春节实物贺礼的时候,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
因为,我没有什么奇特的贺礼送给广大家长朋友们,比如央视整天用干涩的谄媚之音吹嘘、教唆的“梦之蓝”和“‘国窖’”酒!“脑白金”、“初元”等高档营养品。记得2010年春节前夕,笔者曾用《寒假,莫失与学子交流之良机》的博文,算是当时给家长朋友的一点新年心语。
这次我又该送什么呢?针对我十分吝啬的特点,我还是:
“年年过年不送礼,送礼还是几句话!”
一、假如孩子是大学生,应早点和孩子交流应试“公考”事宜(哪怕是“大一”,智者总会及早下手,除非不参加“公考”)。
“公考”指的是国家各级机关公务员和各类事业单位国家工作人员的招考,即国家公职人员的招考,不是通常理解的单纯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才叫“公考”。两者不仅所占编制、经费性质不同,考试的难度、形式、科目也不一样。当然,应从最难的公务员招考事宜进行交流。不要以为孩子已经是大学生了,什么都懂,其实不一定。因为,现在我们大学培养的大学生,其适应社会能力、就业能力、思维能力、洞察能力、角色转换能力、两类知识转换能力都不是很理想,更别说创业能力了。即就是“大四”的学生已经买了《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在复习,但是,如果没有家长的有效交流或高技能老师辅导(笔者已经在博文“《申论》考试丢分十大原因分析及简单对策”中给考生有明示),他们的复习效果不会达到最佳状态,很多学生看着、看着就瞌睡了,这都是因为他们平时的“八懒”(见笔者博文“莫让‘八懒’误子女”)所造成。
和孩子交流“公考”话题,并不需要很高深的文化程度,仅仅是社会常识性问题的沟通即可。就说《行政能力测试》中的逻辑关系、数理关系,只要孩子中学的基础牢固就不成问题。很多考生做不完试题,原因之一就是对社会常识问题的判断,对资料的分析吃不准,耽误了时间,之所以吃不准,还是平时(包括家长)的“八懒”造成。
再说《申论》经常涉猎的国计民生、时政要闻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53个类别,只要家长平时善将“八懒”变“八勤”,给孩子能有个是非判断的引导就行了。问题是家长只要能把问题谈深谈透,谈的有趣,孩子绝对愿意和家长交流。
如,谈到“城市建设问题”,家长就应该用生活案例帮助孩子分析、概括我国目前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九大问题:A、脱离实际,盲目搞“大规划”; B、缺少防、减灾和善后处置配套规划;C、重视地上工程,轻视地下排解; D、特色危机,千城一面;E、忽视公共服务配套设计; F、强拆改造,制造矛盾;G、不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 H、规划长远意识差;L、多头管理,协调不足等等。
再能帮孩子阐明城市规划建设中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更好。
很多学生放假回来不是陪伴父母、帮父母做事(父母也不愿意或不善于和孩子交流),也不是(或不知道怎么)准备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而是天天找同学闲聊、餐聚。家长如果不能有效沟通、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用孩子关心的问题吸引住孩子,孩子的宝贵时间就会在毫无意义的“狂聊”中度过。
家长们只需告诉孩子三个道理:
A、要想和同学们永远来往,不被同学们抛弃,受到同学们永远的尊重,就应该首先在成就自己的事业上下工夫,早做准备;
B、人,只有首先拥有了自己的事业,才会拥有自己想拥有的一切!没有了事业,原本拥有的也会失去,何谈还想拥有什么新的东西!
C、成功,只能永远属于那些用自信的脖子撑起早就准备充足的智慧头颅的人!
二、假如孩子是中学生,应帮孩子提升分析问题能力和写作能力。
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不管喜欢学那个学科,善于分析问题才是基础。作为中学生对问题不能从多角度出发进行辩证分析,实为悲哀。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不需要在生活中苦苦寻觅,身边任何一件生活琐事就能达到目的。即就是聊天、烧菜、看电视剧、看新闻报道等,都有提起孩子分析问题兴趣的案由,只要家长善于捕捉生活影子,也就是眼睛、耳朵、脑袋、感情不懒惰就成。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至今总共公派留学生150多万,但归国的不到39万。家长应用生活事例帮孩子分析都是那些原因造成人才流失如此严重的结果:
用人体制、机制落后;激励政策得不到落实;工作环境不顺心;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丧失信心;现代爱国之心欠缺;发达国家对中国人才战略的肢解……都是其中原因。如果再能帮孩子分析出“后果”,总结出“对策”更是了得。分析“后果”如果能和自己、家庭的生活质量,孩子未来的生存环境,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将会大大提高孩子分析问题的兴趣。至于“对策”总是对应“原因”,即“对策”只能等于或多于“原因”,不应少于“原因”!
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旦拥有,并且因此养成了喜欢分析问题的习惯,将终生受益无穷,其写作能力也就不愁难以提升。因为善于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对策和意义,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深邃,并会给人们以启迪、惊醒!在未来的“公考”中必然会脱颖而出,即使在其他职场上也都会得到上级或同事的“嫉妒”或青睐。至于文章的形式要件(格式),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所以,家长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不丢,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争做孩子的朋友,而不单纯是本能的家长。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旦超乎常人,家长还用担心其文化课成绩上不去吗?孩子喜欢分析问题一旦养成习惯,就会在生活历练中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大思想”,而不仅仅是小小的一个理想,在未来的任何“江湖职场”上都会游刃有余。因为,决定人一生生活质量高低的不是中学几次文化课的笔试成绩(这固然重要,但不能绝对化),而是96种生存能力中若干种的溶合!
三、孩子要是小学生,应着重培养想象能力和联想贯通能力。
寒假很短,又适逢春节,家长不要只图自己不枉人生、玩的快活。面对国家目前教育的无能、无趣、无奈和可怜、可悲、可嚎,家长一定要自己承担起子女成功教育的重担,不要把孩子到处乱塞,一会儿给父母,一会儿给家教老师,一会儿又送到什么辅导班、强化班、提高班、特技班……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您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半推半就,您能相信他们的能力和责任行为吗?三年前,笔者就以“太阳应由自己托起”的连载博文忠告过家长朋友。大多数爷爷奶奶照顾孙子、孙女,只会在溺爱中造就孩子的“八懒”习惯;家教老师,还有名目繁多的“……班”,只能是收取家长高额费用后充当一次本末倒置式的 “传送带”,而且还“传”不准,“送”不到位,“带”不出名堂。
所以,家长不仅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更要学会做孩子的老师,终身老师!
孩子拥有了想象能力和联想贯通能力,在其后面的成长历程中,在各种文化课的学习中都将会事半功倍。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那一样不是依赖于他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贯通能力。孩子想象能力如果低下,自然不会“联想”,没有“联想”,那有“贯通”。达尔文发现,埃尔顿命名的“食物链”就是典型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贯通能力综合应用的结果。
“想象”是基础,“联想”是过程、是继续、是前进、是发展,“贯通”是效果。
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么艰难和深奥,更不一定非要高学历的家长才行,仅仅眼睛、耳朵、脑袋、嘴巴、手指、脚丫子、微笑,包括感情不懒就行。
例如,家长有时间一定要陪孩子一块儿看“动漫”(不要错误的认为这仅仅是孩子的节目,与大人无关,凡懂得“食物链”关系的人并不这么认为)。首先,让孩子学会观察剧情变化、注意动作表演;其次,让孩子学会辨听期间的对话以及对话的声情、特色;再次,让孩子联想下一步又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第四,让孩子再带着情感、表情、动作给自己讲述故事梗概(借机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记忆能力和“八勤”习惯);第五,和孩子一起探讨(思考)如果是自己来写(表演)该怎么写(表演)……这一切又都是在和孩子朋友式的和谐交流(口勤)中进行的!
当然,这全都需要家长的耐心、细心、高心、远心、宽心和爱心。因为,培养子女成为于己、于家(且不说“于社会”的大话)有用之才,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科学的系统工程,来不得半点虚伪、浮躁和投机!
四、假如孩子是学前班,应侧重培养观察能力和注意能力。
这不是说其他诸如想象能力、联想能力、理财能力、礼仪能力不要培养(这四大能力的培养应该随时随地进行,不分年龄段),而是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应灵活对待。但通常情况下,对小学前的孩子更多的应该把着重点放在观察能力和注意能力的培养上。因为孩子尚小,好动、好奇是其基本特点,只有培养出孩子的观察能力(眼睛不懒),并让孩子能在观察的基础上注意某一点关键的东西,才会引起孩子的好奇、思考、想象、分析、提炼过程产生,并由此生出探究能力。这才是培养孩子成功的基本程序。虚伪、浮躁、投机只能解决孩子一时半会儿“标”(某件事的现成解决方法或答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本”(寻找万物联系的规律和方法的基本技巧)的问题。
观察和注意能力的培养,应该首先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开始。例如孩子喜欢玩积木,家长就应该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让孩子观察积木的结构、形状和颜色的类别,并注意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到底在积木的什么颜色和什么形状上,并给孩子讲解为什么是这种颜色,而不是另外一种颜色,假如是另外一种颜色又会怎么样;为什么是这种形状,而不是另外一种形状,如果是另外一种形状又会怎样等等。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注意能力,并且还培养出了孩子(包括家长自己)对事物构成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兴趣重生能力和兴趣保鲜能力!
孩子具备了这种种能力或养就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家长还愁他(她)们上学后的文化课成绩不能提高,学业不能上进,未来不能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吗?
人高质量生活的96种能力之若干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耐心中被逐渐培养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21: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

      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自尊和尊严的概念渐趋成熟。他们开始注意到别人,特别是最为亲近的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人格尊严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父母如果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尊严,会导致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给孩子带来长久的不良后果。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养育了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理应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就不能学会尊重父母、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拥有健康的人格。
      教育孩子,首要的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是每位父母的责任。父母要想让孩子在未来取得成功,就应该自觉停止伤害孩子自尊的做法,积极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用欣赏的眼光、鼓励性的话语对待孩子。                                
建议一:将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
      父母要尊重孩子身体和精神的自由,尊重孩子自己做事的权利,给予孩子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独立能力,这样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父母要改变支配和指挥孩子的错误观念,记住这一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轻松得多,和孩子的关系也会亲近很多。
建议二: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
      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度的时间和空间,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和兴趣,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这样才能为孩子今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建议三: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对事物产生有意识的选择,这是孩子进入社会性人格角色的积极因素。孩子的选择可能会很幼稚,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做出选择的过程和成人做出选择的过程是一样的。
      自主选择是孩子具备良好人格素质和成功素质的重要条件。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不干预孩子看似不成熟的处事方式。这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的重要体现。
建议四: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要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朋友,理解和尊重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和困惑时,应及时帮助孩子解决,而不应该是生气和指责。这样,父母在尊重孩子隐私的同时,也会得到孩子的尊重,获得理想的亲子关系。
建议五: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
      孩子有了错误,父母要和孩子讲道理,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但是要注意批评教育的场合,避免在外人面前训斥孩子,揭孩子的短。
     有的父母见到熟人,就开始数落孩子的种种缺点,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心理上产生阴影,恶化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因此,聪明的父母不会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6: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父母们谨记格赛尔先生的忠告:

    1.学会等待,寻找孩子的“最佳教育期”,千万不要过度开发!
    2.学会欣赏,遵循孩子成长的“时间表”,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3.学会宽容,尊重保护孩子的幼稚天真;  千万不要苛责不足!
    4.学会反思,耐心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千万不要摧残虐待!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5: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有好的亲子关系才有好的家庭教育,好关系胜过好教育。阳光、优秀的孩子后面一定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自卑、顽劣的孩子后面一定是糟糕的亲子关系。现在一些父母总是说,孩子就是不愿意和我们在一起,即使一起去吃饭或游玩也不想去,就愿意自己在家呆着。孩子有什么话也不给我们说,作文、日记不让看,回家就把自己关进屋里,我把心都掏给了他,怎么就换不回他的心里话呢?我好伤心呀!寒假是我们与孩子加强和修复亲子关系的大好时机,这里我提三点建议。一是以孩子为中心,多多陪伴孩子。俗话说,抓鸽子还要下一颗豆儿,有付出才能有回报。父母想让孩子优秀,连花一点时间陪孩子就不舍得,怎么能搞好亲子关系?孩子怎么能听我们的教育?有的说没有时间,这是我们没把培养孩子当做头等大事,我们没明白不陪孩子带来的后果。有的说,我只挣钱让孩子花就行了,怎么用陪着他?我们要明白,钱绝不能代替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替代不了父母带给孩子的安全感。有句话说得好:你现在没时间教育孩子,以后孩子就有时间教育你!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二是学习沟通技巧,多与孩子沟通。有的父母说,孩子根本不和我们说话,我们说十句他连一句也不说。虽然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代沟也是正常的,但如果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应该是很愿意与父母沟通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亲子沟通障碍主要责任在父母,我们掌握着主动权。沟通必须是平等、民主、自由,不能是居高临下、调高声硬、指责、训斥,有些只能划为独裁、家长制,好听点只能算是谈判。由于亲子之间本身存在的年龄关系、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关系,父母要想与孩子搞好沟通,必须学点沟通技巧,真正了解孩子。人们经常用“对牛弹琴”讽刺对方,实际上,“弹琴人”在沟通中也是个弱智。三是结合孩子特点,多搞家庭活动。如亲子游戏、亲子话题、亲子游玩等。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5: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教育经典案例
一次拼图课

一个加拿大埃德蒙顿一所小学的老师布置了拼图作业。之后,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老师将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成果。     
老师用赞赏的目光浏览了孩子们的作品,然后请孩子们谈谈拼图作业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A:我拼图的时候,先看一下包装上的图画,心中有一个轮廓,然后把外框拼好,再从外向内,这种方法拼得比较快。     
老师:很好。认识一个问题从总的概貌入手,然后去了解细节,就像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城市,用一张地图,比一条街一条街去走要快得多。     
学生B:我拼了很长时间也拼不好,所以请爸爸妈妈和奶奶帮忙完成了拼图。     
老师:很好。这是一种team work(团队合作),记住:如果你遇到自己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求助别人,大家共同完成。     

学生C:我最高兴的时刻是把最后一片放进拼图的时候。     
老师:很好。享受成功是一种非常愉悦的感觉。

学生D:我面前是一大堆杂乱不章的拼图片,我根本找不出它们的规律,我试了很多次也无法拼出图案,我心情很急躁、烦闷,干脆把它装起来,再也没有打开。     
老师:很好。有时放弃也是一种选择。人各有长处,你一定有另外的专长。     

学生E:我拼了一部分,拼不下去了,看着剩下的200多片图片,我再也不想拼了,不过,我觉得包装纸上的图画很漂亮。     
老师:很好。谁也不可能事事都成功。你没有亲手拼成,但你懂得去欣赏别人的成果,这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学生F:我拼的时候很气恼,有时候刚拼好这一块,一不小心碰着了另一块,图画就又乱了。     
老师:很好。你拼的每一块图与周围的图都是和谐默契的,这说明成功与你周围的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就如同你们小朋友间要处好关系。
和谐是福。……     

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都在真实表达自己的喜悦、无奈、失望……而老师总能从孩子的经历中,找出值得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和体会的哲理,并且给予充满爱的肯定、鼓励和赞许!

这就是加拿大埃德蒙顿一所小学的拼图课.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8: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万不能对孩子说这八句话     

    1. 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

  孩子被对比,很可能增加他们本能的敌对情绪,甚至耿耿于怀。

  正确做法:应该向孩子讲清楚你的具体要求,重点放在你希望他改变的不良行为上。

  2.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被话刺伤的孩子只会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

  正确做法:要和颜悦色,耐心讲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 你简直笨到家了

  这话只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有的因此产生自卑感,更加不求上进。

  正确做法:家长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卓有成效的帮助,才是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使孩子掌握生活本领的根本方法。

  4. 走开,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

  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产生无以名状的孤独感。

  正确做法:倘若你的确想独自待一会儿,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释:我很乐意与你在一起,只不过现在太忙,请原谅。

  5. 少啰嗦,闭嘴

  孩子会认为父母对他的意见一点也不重视。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毫无主见,依赖性极强,把自己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6. 老老实实去做,不然……

  空洞的威胁最终将损害家长的威信,孩子反而会继续自己的不良行为,看你怎么办。

  正确做法:最好办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惩罚手段。

  7. 妈妈求你了

  教育最怕出现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用的情况,导致孩子软硬不吃,但千万别说妈妈求你了,说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心里更加蔑视你。

  8. 我没本事

  和孩子谈话时把自己的自卑感表露无遗并无好处,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

  正确做法: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童蒙养正

      读经就是养正,什么是正,犹如一滴清泉,其纯,其正,看起来是那么平淡,没有什么味道,没有什么颜色,这正如我们的孩子,朴素无华,我们要养的,就是这样的正。但是放眼全中国,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做什么呢,他们说,水太清,没有颜色,不好看,因此,加一滴红的,这个说,红的还不够好看,再加一滴蓝的,于是一泓清泉,弄成五颜六色。我们让孩子读经,简简单单,无色无味,可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说这样太枯燥,因此来个动画教学,再来个声音舞蹈。我们的孩子,可怜的清泉,在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手中,变得面目全非。他们学到的,是真正的读书习惯吗,是成长为高级人才需要的学习方法吗?现在许多自以为懂教育的老师,都是在这样的污染我们的孩子。

(这样的说法也许有点矫枉过正,但可以阅读吸取有用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陆良网 ( 豫ICP备08002571号 )

法律顾问

GMT+8, 2024-11-23 18:08 , Processed in 0.04460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中国 © 陆良网 2008-2023|关于陆论

运营机构:陆论工作室|站务QQ:450043295

Powered by Discuz!|滇网安备530322035020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