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法国天主教徒司铎,在陆良板桥镇小堡子购买土地,于月牙江边建天主教堂,天主教始传入陆良。1958年为临江管理区,1963年改为小堡子公社,1972年改为小堡子大队,1983年改为小堡子乡,1987年改为小堡子办事处,1999年7月8日改为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
.
.
.
清末以来天主教、基督教对云南社会生活的影响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位于云贵高原上、横断山脉中,山高坡陡,谷深箐远,交通闭塞,开化较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比较落后。全省居住着汉、彝、白、苗、藏、壮、瑶、傣、回、怒、佤、哈尼、基诺、景颇、傈僳、纳西、普米、独龙等二十六种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之一。由于受地理环境特点的制约,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有一定差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西方传教士得以大规模地进入中国传教。由于毗邻越南、老挝、缅甸,特别是滇越铁路修通后,天主教、基督教在云南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对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西方传教在云南的传教活动并不仅只是单纯的宗教传播,其中一些人也有侵害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民族团结的可耻行为。在此,本文仅就天主教、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影响和原因等作一些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一、天主教的传播概况 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之一,在云南传入较早。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朝时马可波罗游历云南丽江,途经大理,便在那里碰到几个天主教教徒。他们很可能是到大理来经商的外国人,或者是跟随元军入滇的“色目人”。 清康熙时,曾出任云南按察使的许缵就是出身于天主教世家。任职以后,他常“辅助教会,不遗余力”,教会有了定期的活动,教徒也不断增多。1702年,罗马教廷委任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神父雪布朗为云南教区主教。他初到昆明,就在城内找到了四个教徒。由于他传教有方,教务发展很快,在四年中就发展了一千多教徒。后因外国传教士不允许教徒敬奉自己的祖宗、敬奉天地,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而发生了“礼义之争”,康熙皇帝便下令禁止信仰天主教,雪布朗也于1706年被清廷驱逐出境。从此,天主教在云南的活动消沉了许多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得到了可以在开放口岸建立教堂和传教等权力,并受到治外法权的保护,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特别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法之间签订了《北京条约》,清政府对天主教全面弛禁。在此机遇下,天主教在云南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840年,罗马教皇额我略十六世把云南定为独立教区,教廷委派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神父袁若瑟为云南主教,当时的云南主教府设在昭通地区盐津县的龙溪村。袁若瑟初到任时进行了统计,教徒还不满千人。后来,他在云南传教40年,教会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信教人数和布道点都不断增加。 1881年,袁若瑟病死于龙溪村主教府后,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神父古若望被罗马教庭委任为云南主教。他到任后,把主教府从盐津龙溪村迁移到昆明,最初只是在东门外购了一所小房子作为居住地。1884年,因古若望被云南当局派遣到贵阳迎接劳总督,事后云南当局为了酬谢他,就赠予他一块土地办教会(即今昆明市平政街39号云南省卫生学校内),故云南主教府就建在这里。此后,神父有所增加,同时还办起了教会小学。1900年,义和团起兵,“教案”也随之开始。法国驻滇领事非法私运军火,被中国海关查获,后法方强行运走被扣押的军火,并藏匿于平政街教堂内,由于法方蛮横践踏中国法令,拒缴军火而引起民众的愤恨。在双方对峙中,发生摩擦,导致事态失控,教堂被焚,古若望逃到越南河内。清政府平息了义和团后,生怕洋人惹事,只好向云南天主教会赔款20万两银子。古若望返回昆明后,不但用这笔赔款重修了平政街主教府,建立了小修院、中修院和大修院,而且还买了许多田地、房屋。从此以后,教会得到了很大发展,信教人数大为增加。据光绪时的《续修云南通志稿·洋务志》记载:从1736年至1874年间,天主教会在云南的教堂仅13座,但从1874年至1893年的19年间,就设立了教堂42座,遍及昆明、嵩明、陆良、罗平、会泽、巧家、昭通、大理、维西等20余县。教堂大多数建在乡下,甚至远及州县治所几百里外的穷乡僻壤。到1929年统计,天主教徒已发展到18000多人,共有20多个堂口,遍布云南各地,并划分为昆明、大理、昭通三个教区。昆明的主教府也让出来办大修院,雍守正主教还另在交通方便的太和街(今北京路93号主教府)重新修建了主教住宅和新教堂,并接着开办了不少学校和慈善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