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 发表于 2012-3-24 22:27:36

【吃在陆良——解馋篇】
  
  
  
  
  读中学的时候~经常研究好吃的东西~
  街头巷尾都转悠过~即便是囊中羞涩~
  收获也很大~找到许多家不错的小吃~
  
  来到云南~不吃米线会后悔~而米线一般有两种制作方法~
  传统制法是取大米发酵后磨制而成~俗称“酸浆米线”~
  其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清香~但工艺复杂~生产费时~
  另一种是取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在机器中挤压~
  靠摩擦的热度使其糊化成型~称为“干浆米线”~
  其筋骨硬、咬口、线长~且方便携带贮藏~但香不及酸浆米线~
  
  在陆良吃米线~吃法很多~有热汤类~凉拌类~还有烹炒类~
  至于地球人都知道的过桥米线~就不多说了~
  提到热汤类~不能不说到最经典的一家店~
  来到陆良~如果没吃上他们家的米线~
  那么这次算是白来一趟~为啥?错过美味呗~
  但凡本地人~都知道一中门口的米线店~
  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为的就是那碗纯正的米线~
  当然~除此也有其他很多家味道不错的店~
  比如在东门街、南门街的~各家风味不尽相同~
  
  接着是凉拌类~除米线外还有凉粉面条等~
  街上随便一个小摊~盛上一碗凉米线~
  放一些看似简单~但却是精心调制的各类佐料~
  只需自己搅拌均匀~还等什么呢?吃吧就~
  烹炒类最为普通~每家餐馆做法都差不多~
  无非以鸡蛋、韭菜、白菜、番茄之类的辅料~
  加以米线~还有少量的肉末和豆瓣酱~烹炒而成~
  
  说起云南特有的另一著名小吃~则是饵块~
  烧、煮、炒、卤、蒸均可~风味各异~久食不厌~
  将泡过的米放到木甑里蒸~蒸到六七成熟时取出~放进碓窝里舂~
  待熟米舂打成面状后~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做成砖状便是饵块了~
  饵块中~除长丝叫饵丝外~其余不论饼形、卷形、块形都称饵块~
  
  陆良好吃的饵块太多咯~我本人比较喜欢饵丝~
  首先是煮饵丝~在皇庙街口~有家简易的凉棚小摊~
  不论寒暑~不分节假~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摆出来~
  他们用的饵丝是自家刀切的~比较细长~筋骨不错~
  在半漏勺里放入饵丝~将勺浸入滚汤中~烫几分钟~
  加葱、腌菜、韭菜、辣椒、油盐、味精等佐料~
  然后加入四分之三碗高汤~和少许肉酱即可~味甚鲜美~
  这是每去陆良必食的小吃之一~不过到了中午~就收摊咯~
  还有几家店~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价格也很便宜~
  文化小学路口有一家~八中路口有一家~北大街上也有一家~
  以上都兼卖米线面条~另有一家专卖蒸饵丝~在一中门口~
  烧饵块嘛~云南几乎都有卖~所以陆良的就不详细说明啦~
  
  还有油炸洋芋~在文化小学路口对面~全是这样的小店~
  约三五朋友~点几个大碗洋芋~然后来几杯泡酒~
  社会、人生、事业、家庭~在这种氛围下~什么都可以谈~
  填饱肚子之后半醺而归~街头飘忽的感觉很惬意~
  
  最后要说的是陆良特产~麻衣馓子和米浆粑粑~
  麻衣馓子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用麦面作原料~
  和好面后扭成“千钧扣”油炸的糖果~色泽金黄~
  表层为芝麻糖衣~香、脆、酥、甜~内里灌满糖饴~甜润柔腻~
  在昆明的米浆粑粑几乎都不正宗~完全可以忽略~
  其做法是将粳米淘洗干净~入水浸泡半小时后磨成浆~
  装入布袋将米浆压挤入盆~兑入白矾水和白糖~搅匀成米浆糊~
  在炭火上将平底锅烧热~用洁净白纱布蘸少许熟菜籽油抹锅~
  倒入米浆~将锅略微倾斜使米浆均匀遍布锅底~
  上火烙至淡黄色即熟~用平铲将粑粑对折出锅即成~
  除粳米外~也可换用玉米面以一定比例制成浆糊~
  外黄里嫩~软糯鲜香~甜中微酸~趁热吃~便是人间美味呢~
  

阳光 发表于 2012-3-24 22:28:13

【普济寺茶花】
  
  
  
  普济寺,在陆良县城东部,是元朝大德四年,马撒宋济隆叛,梁天松率军三千出镇陆凉时所建的王帐或斋宫。明初改建寺庙,建寺不久便种植了这株山茶。这从明代万历26年,任职云南按察使的邓美赏普济寺茶花所写的《茶花评》可知(此文《云南通志》、《陆良县志》均收载)。邓文说:“予于甲戍岁(万历26午,公元1599年)月在嘉平,按巡曲靖,道经陆凉,适道左普济寺,车中旁晚其内,茶花甚放,故暂停辕入刹一观。但见灿日蒸霞,云锦成诚堆,因忆省城之花,殊觉未能与此媲美!孰谓‘他花皆不及省城’那?......此树之寿二百年矣!枝干高有十余丈,大可合抱--。邓美观赏此花是在万历26年,上朔二百年,则是明洪武31年(建之元年,公元1399年江河堤,西面与至西桥之主街道相连。公园占地面积187亩。为新近建设的又一公共游乐场所、内设楼舍馆堂、水榭亭台,具有服务的综合性和娱乐的多样性,有健身中心,露天泳池,堰堆岛屿,回栏曲廊,异草奇花,能偿风味小吃,能购当地特产。依栏而憩,临水品茗,这里别有一悉情趣。游泳池依喷涌地泉而作,水清水净,流而不污,动而木死,实是游泳的理想所在。

阳光 发表于 2012-3-24 22:28:51

菜叶子上点蜡烛——绿亮(陆良)

阳光 发表于 2012-3-24 22:31:11

  【陆良爨氏发源及其兴盛】
  
  
  
    在研究汉唐时期滇东地区爨氏家族从崛起到独霸南中,直到灭亡的历史时,提到爨氏统治南中地区的年限时,持五百年和五百余年说者居多。笔者认为,计算一个统治政权的总年限,应该是从掌握统治权的起始时间到灭亡时间来计算,因而爨氏统治南中500年之说,就存在疑问。
   爨氏并非云南本土民族,大约于东汉末年,“迁运庸蜀,流薄南入”(《爨龙颜碑》文),移民定居南中地区的同乐(今陆良县)。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成为“乡望标于四姓”的南中大姓望族,但是,并没有成为南中地区的统治者。爨氏最终独踞南中地区,掌握地方政权,是在公元339年。当时,由于南中地区最有势力的大姓霍氏、孟氏火并,同归于尽后,爨氏才得以“独步南境,卓尔不群”,以地方官的身份控制着史称为“南中”的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绝大部分地区,统治中心在今天云南的曲靖(当时称味县)。
   爨氏统治南中地区期间,遗留在曲靖的碑刻文物《爨宝子碑》和陆良县的《爨龙颜碑》(见照片),是爨氏在公元405年和公元458年间称霸南中地区的物证,两通爨碑上分别铭记着爨氏家族中的两个显赫人物———爨宝子是“振威将军、建宁(今曲靖)太守”;爨龙颜为“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今曲靖)刺史、邛都县侯”。
   至唐天宝七年(748年),爨氏内讧,得到唐朝中央支持的滇西南诏首领阁罗凤乘势夺取“两爨”(西爨、东爨)地区。之后,为彻底削弱爨氏势力,又派遣昆川(今昆明)城使杨牟利,率兵胁迫“西爨白蛮”20万户迁徙至滇西永昌地区,即今保山、大理、德宏的大部分地区。“爨”这个姓氏也随着爨氏势力在公元748年的灭亡,逐渐在云南范围内销声匿迹。
   从以上史实可知,爨氏是从公元339年才控制南中,到748年为南诏所代替,因而爨氏实际控制南中地区的确切年限,应是409年。

阳光 发表于 2012-3-24 22:31:56

  【悠悠多少事    只看陆良城】
  
  
  
  
  城者,市也。因以民聚而居之。
  市,自古就是商品交换的地方。
  照此说来,三级行政划分中最能称之为市(场)的,就只有县城了。城是一地物资集散的枢纽。文化融汇之琐钥。这二点县城虽比不过府城和省城。可县城的“市”是最接近于民的。乡,总藏不住它的偏僻,穷困。乡的“市”总不能称之为“乡市”,不过“小集市”罢了。而高县一级的府(市),它的设立终究只是为了统治的方便,实际上与民生脱节,无论人文气息或是乡土特色都不及县城厚实,安乐。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庄一派所提出的“小国寡民”。主张缩小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一定区域内实现天人合一,其国小程度与大致与县城类似。或许这个例子有些深奥,但请相信道家智慧的精深以及我书写该文的诚心。
  
  
  城中的市场,是城所以存在的一个基础,而县城的“市”自古是单位最合适的市场。试想一农民种有一洼菜地,待菜长瓜熟之际,要入市销售,从不能教他把菜押往百里之外的府里去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封建经济下,一方瓜菜同样也只能供一方人来飨食。而这个“一方”就绝对是县城了.
  
  
  不要以为我花大篇幅用以说明县城的重要是拼凑段落的;就像不要以为陆良这块土地不够神奇一样。
  
  在写陆良城之前,我不吝啬笔墨来写这块土地上的一个被遗忘的人物爨玩。我们更多记住的是他的父辈龙颜将军。可1500年前要不是他急着称王,起兵反隋,结果“为隋文帝诛之,并将爨氏诸子设为奴”使祖上基业毁于一旦。爨氏就是要影响一下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未可知。
  要是爨玩他没反,如若当时韬晦一点,暂且依附如日中天的大隋帝国,纳贡受赐。再历几世,经营这方山水,以爨氏的优良基因加之滇东大地的富庶。多行治理,再统一还没成形的六诏,居于西南。可趁隋末中原混战,北取巴蜀之地,于西则和吐蕃,于北联结突厥。这三家互有制约,突厥不善山地驱驰,吐蕃逊于南中计谋,此而三家互保。幼唐毋敢动三家之丝毫。又历几世,待兵强马壮择一荒年,回师一举杀入草原。无需虑吐蕃高山之军,以西南沟壑山丘防之。收突厥之众南下,爨氏率大军东进,问鼎中原,大业可成。以上一番“高谈阔论”的前提是爨玩不反,可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伪命题。这个伪命题的否命题是——爨玩造反。因为他的反使得陆良土地上的大家族爨氏渐渐消亡了。
  
  
  历史偏偏垂青陆良,在唐以后的滇东统治者中,大多乐意在这个高原平坝上设立统治机构。由以元时最盛,这是后话。
  陆良城曾有过三处城址,距今最近的南盘江北岸的陆良卫城最为宏伟,整齐延用至今。
  此城兴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历时20余年建成。其城垣高大方正,街道宽敞笔直,有“用于滇省”之称。其实与此同时,另一座至今影响世界的城池也在营建,那就是——北京城。
  
  或许主持修建陆良城工匠顺应了当时的建筑时尚;另一个原因是陆良坝子地形平坦。工匠们在西南边陲克隆了一座十分“儒家”的小城。天圆地方,并且应用皇城也无法应用的采光技术——城市中轴线与子午线成30°~40°夹角,使得城内各街道一年四季采光充足。皇城却要竭力维护天子皇权的威严,必须坐正南,朝正北。对于方形城来讲,这是违背当今城市规划基本准则的。这座西南崇山峻岭中的小城已在500年前完成了科学与实用的统一。小城的灵活性在此体现。本文读者请牢记:陆良城正是城池虽小,五脏俱全。跟北京自然是没的比,可在邻县,乃至全省,都是一流的。
  城中心有一钟鼓楼,因四门直对,建谯楼以为鼎镇.以它为中心四射出东西南北门四街,其中南北长1074米,东西宽874米。城外有深1至2米,宽25米的护城河。各街尽头出城处皆建有城楼。东门“观海”,西门“眺峰”,南门“中和”,北门“拱极”。
  
  
  
  
  但是和北京城的城墙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诸多历史原因,陆良城墙及城中诸多古建筑相继毁坏,各街道民房四起,改建扩建,开发新区,在面貌涣然一新的同时,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有几个重要事件请铭记:
  四九年十二月,新中国的第一个平安夜,曲靖方向国民党军向南疯狂逃窜途中炮轰陆良城,北门城楼随即炸塌,其他城门城楼同时拆毁。
  城中孔庙,1936年改建陆良一中,1985年尚存大成殿,大成门,现今全毁。
  关圣庙,改建盘江小学,尽毁。
  文明坊,1958年拆毁,现为陆良一中大门。
  西华寺,建国后改设建设局,畜牧站。今建有民房。
  城隍庙已于2004年拆除,新建街道,这也是笔者(F.B)唯一经历的一次拆除古建筑。
  四圣宫,建于明朝,为文化小学所用。
  
  
  
  ......
  
  陆良的老宅古迹寺庙牌坊们,粉身碎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各企事业单位提供场所,在用最后的灵气光照着陆良的各项事业。
  可社会要发展,有的东西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因为陆良的人民不能像丽江那样,靠祖宗老本过日子。拆掉也好,重新来过。
  
  陆良古城(请允许我在文章结尾处这样称呼)已经远去,或许这正是你冥冥之中的用心。古代的先民正是靠着勤劳与智慧,五百年前在盘江北岸建起了你。首批中原移民并没有得到过多的资源优惠,只是一马平川的平坝,一条时常泛滥的大河。先民们没有抱怨,艰苦奋斗,硬是把平坝变成了“粮仓”,硬是把害河给驯服了,灌溉大地。人民生活日渐殷实。在你出现的500年里,大量汉民迁入,改造南蛮遗风,教化边民思想。其实您和您的结构一样,孕蕴着儒家文化,您是一作儒城,使这原本的蛮荒之地有了生机。哼,地下的爨玩一定后悔了,毕竟他不谙孔孟之道,只尚兵戈之法。不像您,真正带来了安宁。
  从始至终,大爱无边。
  
  

阳光 发表于 2012-3-24 22:32:20

  【陆良钟灵书院】
  
  
  
  钟灵书院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的马街镇集市东面,现为马街小学校址。据《钟灵书院碑记》载: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六月,光绪六月(1880年)绅首杨秉仁、王万清等联合众村重修,名钟灵书院。光绪末年改为两等小学堂,民国初年改为马街小学,取名萃山中学。钟灵书院座南向北,现存照壁一道,长27米,宽1.02米,高约6米,在照壁后26米处有清式七层斗拱建筑的山门一座,山门与其后面的讲堂、上堂及耳房、厢房浑然形成两个院落。
  
  整个书院计有清式木构件建筑三十余间,其南北长80米,东西宽60米,四周古树掩映,布局十分严谨,是我国唯一幸存的一座较完整的书院。也是曲靖乃至云南省保存较完整的清代书院之一。
  
  钟灵书院还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自1919年中共云南省临委成批派党员干部到陆良开展工作起,至土949年革命胜利止,这所学校先后成为党的革命据点十五年之久。被誉为“民主堡垒”。一百多年的校史工,这里人才济济,俊杰不断。
  
  早年从这所学校曾走出了云南重九起义和护国战争的著名军政领,导人殷承献及稍后一个时期在云南功显名扬的滇军儒将孙渡。
  

阳光 发表于 2012-3-24 22:32:45

  【陆良万亩荷花白水塘】
  
  
  
  
  白水塘在陆良三岔河镇境内,距陆良县城15公里,是陆良坝区遗留下来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湖泊,白水塘地处南盘江和杜公河之间,南北长,东西窄,湖水主要来自雨水,总面积1.6平方公里,深2米。盛夏水域广大,白浪滔天,故名之曰白水塘。面积约4200亩,石墙相围,公路环塘。它镶嵌在万顷良田之中如镜似珠,这里水面宽阔,水产丰富,有野鸭水鸟,有多种鱼类,荡—舟撒网,用塘中之水,煮塘中之鱼,即捕即食,清、鲜、甜、香,实为一道风味独特之美食。每当夏日,满塘莲藕,叶绿花红,翠盘滚珠,一地清香,轻舟穿梭甚间,水鸟时飞,渔歌互答。而当冬天,塘水清澈见底,浅水处游垒可见,清晨时,水面上一塘云雾,乳白迷蒙,蒸腾缭绕朝阳下,异彩纷呈。灯火,尽收眼底,微风轻拂,风铃作响,令人陶醉。水阁实有水上阁楼之状,中流砥柱之势,琼台玉宇之貌,堪称胜景。
  
  当你站在龙海山上俯瞰陆良坝子时,如果说南盘江如玉带围腰,那白水塘就像王冠上那颗晶莹的蓝宝石。白水塘不仅灌溉四周的天宝、太家头、清河、沙沟、盘江、大马路和摆洋等七个村委会的万顷平畴,而且调节着陆良的气候,是独特的游览地。
  
  中秋时节,正值“稻花香里说丰年”之际,泛一叶扁舟人塘,暑气尽消,倍觉清凉。置身万亩荷塘中,可领略白水塘那烟波浩渺和龙海山的崔嵬。停棹小憩,随时可见一尺长的鱼儿畅快地游于水底或跃于水面,掀起层层水浪。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西湖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画意,与白水塘的荷花别无两样,万绿丛中,朵朵红莲亭亭玉立,清香四溢。人隐荷中,千声万声呼不出,只有采莲人的欢声笑语出湖来。碰上雨天,更是“天然图画开心胸”。白水塘芙蓉是邑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白水塘的莲藕在云南更是独具特色。
  
  白水塘不仅风光旖旎,而且还有美好的传说。很久以前,每当雨过天晴,风和日暖,风光迷人的时候,水中就出现一株高达丈许,光彩夺目,开有一大朵白花的水中植物,人称“百合香”。那花儿若隐若现,据说谁占有它,谁就会得到幸福。人们为得到此宝,往往于雨天划船去取,可是,谁也没有得到过它,能够目睹此景者就算是很幸运的了。
  
  
  扁舟荷中荡,
  鱼虾戏船桨;
  碧波连天横,
  莲子十里香。
  这,说的便是白水塘。
  白水塘,是陆良三岔河镇的一片泽塘。几十年前,是陆良“海”的腹心地带,人称中原泽的便是这里。1958年以前,陆良坝子以东叫“陆良海”,是一片汪洋,白茫茫的无边无际。村民们去往县城,总是乘舟坐船,渡“海”而行。后来,政府在西桥出水处炸滩放水,整整两年,才将“海”水放干。由是几百里陆良“海”变成了几百里稻香村。
  仲秋的阳光清丽无比,秋高气爽的看得很远,却总也看不到坝子的边。最远处仍是平平的一抹地平线。涌入眼帘的尽是阡陌纵横的田块。金灿灿的稻香阵阵。白水塘便成了陆良坝子万顷稻浪中一片泛着碧波的“心地”了。
  秋日并不是白水塘的黄金季节,因为荷花盛开是在夏日。而白水塘的荷花似乎与众不同,它们不光夏日开得鲜艳,秋日更显婀娜。
  在岸边,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荷叶碧浪,满目都是,瞧不见任何别的什么。不经意间,就见拉了块花篷布的轻舟从荷叶中荡了出来。荷塘中不知有多少条舟在荡。
  若乘一叶扁舟,双脚横在水中,船也就倏地往荷中钻了进去。荷叶左右分开,但依旧把人和船遮得严实。
  荷塘中的荷叶很大,大都在直径一米以上。茎很高,纤纤的伸出水面,似水面上撑起的伞花。荷花清清的,在荷中婷婷玉立。有盛开着的,一瓣一瓣的很均匀地向上张开着,粉的、红的、白的,最重的还是胭脂色;有打着骨朵的,尖的部分粉红,椭圆的下部呈胭脂红。再就是藏在花瓣中的莲子了,壮硕硕的,透出成熟的模样。
  时不时会有鱼儿蹦出水面,溅起些许浪花。
  再热的天气,只要船儿钻进荷塘,便阴凉凉的。有风的时候,荷叶们都妖娆地朝一个方向舞动,似舞蹈着的女子们纷飞的裙,有些躲在叶下的荷花便让人瞧了见,一晃而过。
  若是晨曦初露时来到塘边,又是另一种景致。被露夜雾浸洗过的荷塘清爽、干净、高洁,荷花瓣、莲子上缀着一滴一滴的露珠,几乎每一个荷叶的中间都有一颗大露珠,晨光一照闪着碧绿的光,晶莹剔透。
  满月的夜晚,白水塘就起雾,一层薄薄的雾,氲氲氤氤,这里一抹,那里一抹。月光清清地洒在荷叶上,朗朗的.
  

阳光 发表于 2012-3-24 22:33:11

  【陆良名山终南山】
  
  
  
  
  位于县城15公里处,与五峰山毗连,是陆良的三大名山之一。相传宋文帝大明年间为爨氏避署地。宋未至明初为土司龙海所据,并在命名的营盘山构工事与明军对抗,明军攻取营寨时放火烧了营寨。明代中叶在山顶建宫,俗称终南山寺,清康熙九年重建,嘉庆二年广西文馆恒荣主持授禅,他募化功德,扩建为佛教寺院,更名觉照寺,往后烧毁复建。1990年才初步修复。寺后罗汉林中,安置着乾隆、嘉庆时过世的和尚灵塔,记述着古老的佛教文化,幽静中平添了历史的古悠。寺前有“药王泉”,传说南极仙翁曾在此掌生,陈大仙放了条干黄鳝在潭中,因此长年不涸。山后是“王子坟”,其状酷似一少妇仰面而卧,双腿曲而不伸,当地人称“美女相思”,也有着和昆明西山睡美人一样的美好传说。山下的终南山湖(即终南山水库),三面环山,13.2平方公里的宽广水域,碧波如镜,山光水色,秀绝终南。    终南山森林茂密,古木参天,花香扑鼻。远观终南,林木葱笼,堆苍叠翠,水榭楼台,庙宇红墙,近看终南,水静似境,倒映山色,壑幽谷深,峰岭对峙,仪态万千。沿九转十八弯的崎岖山路行至峰顶,殿宇恢宏,顿觉神清气爽,鸟瞰峰下,布有山左的猛虎扑羊,山右的阎王静座,山前的金龟—出游和双龙戏水五个玲珑自然、形态逼真的峰岭,终南湖碧水悠悠,宝殿内晨钟暮鼓,给人于超然的感觉。

阳光 发表于 2012-3-24 22:33:48

  【爨府玄门】
  
  
  
  爨府玄門。 爨,是大陸新華字典當中筆劃最 多的一個字,一共有30畫,爨是指東漢未年 到唐代中葉雲南東北部少數民族的統稱。也有 燒火做飯,灶的意思。爨字的寫法,有一句順 口溜:“興字頭,林字腰,大樹下面用火燒” 。

阳光 发表于 2012-3-24 22:34:22

  【久违      故乡陆良的秧歌】
  
  
  
  
  久违了,故乡陆良的秧歌。
  
  说起秧歌,人们自然会想到北方的大秧歌、扭秧歌。我这里说的秧歌,则是曲靖市陆良县人民群众在栽秧、薅秧,割谷时由一人领唱,多人帮腔的坝子拉歌。它产生于劳动、配合劳作而存在,直接融进大自然中,从目力所及中采撷素材,即兴抒发,随意挥洒。
  
  如果说北方的秧歌是火,彩云之南陆良的秧歌则是山、是水、是情,抑或是浓浓烈烈的酒。因为它是在春雨中唱,在夏雨的水田里唱,在烟雨中的峦岗和云雾里唱……多以爱情生活为题材,触景生情,即兴达意,脱口而唱。它给艰苦的劳动赋予诗意,用古老的民间艺术把劳动的艰辛化为激情,化作蓬勃的力量。
  
  陆良一马平川,陆良坝子又多水田。端午前后,春风吹拂,细雨滋润,稻苗发黑,已长满整个稻田。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稻田中的稗子、杂草也伴随着秧苗茸茸地生长起来,而这时秧苗已反青开始坐苞。为了去除杂草,促使秧苗根系发达,就需要下田薅秧了。时令不等人,薅秧相差几天产量就大有区别。故历年来薅秧都是集体行动。这种劳动时间长,又非常单一枯燥的活动,需要一种文化的、艺术的、刺激的东西来调齐和调节生产气氛。劳动创造了艺术,陆良秧歌即在这种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劳动创造艺术,艺术形式也必须适应生产、劳动的特点。数人在一起,有老有少,有男有女,难于同唱一首歌,况且农民群众对歌词也不太熟悉,于是就有了那种一唱众各的旋律自由、舒展而富于华彩的秧歌。众各的部分紧促规整,有节奏地呼应。对唱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一问一答。秧歌在不是为了在舞台上演出,而是在劳动中情感的自由抒发。领唱者俗称“歌头”,其不但要有高亢嘹亮的歌喉和强健的体魄,更要有即兴创作歌词的艺术才能,所以歌头大都高大健壮,聪明伶俐,嗓音宏亮,机敏过人,要能从生产生活中信手拈来创作素材,即兴编成各种押韵的歌词,套上流行多年的各种曲调如:“坝子腔”、“莲花落”、“花灯调”等脱口而出。歌头领唱的歌声刚落,田中劳作的男女老幼立即竭尽全力喊出高亢激越的帮腔“……陆良坝子宽又长,坝子变成歌海洋……哟嗬哟嗬嗬哟嗬嗬,嗬嗬哟嗬嘿!”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陆良县在县城中心建起了爨文化公园。通常,从早到晚,几十上百兴致盎然的老倌老妈妈,围坐在水榭歌台间,津津有味地演唱陆良独有的“坝子腔”、“秧歌”,简洁的曲调,高亢的韵味,乐融融的氛围,透出一股浓浓咸咸的乡情。演变来的这般互答式对唱,因为贴近陆良人的生活,因而总是引得不少人驻足围观倾听。唱到兴头上,老人们干脆信手弄扇抛绢,信步踏起花灯舞,扭起秧歌调,夕阳余辉,歌舞者余兴未尽。
  
  端午前后,城乡正是女儿回娘家的时节,在乡间小路上,常见俏丽的小媳妇用布缝的背兜背着牙牙学语的胖娃娃,撑着花伞款款而行,年轻健壮的女婿用箩筐挑着腊肉、鸡蛋、香肠、米酒等礼物,头戴草帽,乐悠悠地跟在后面,此情此景,即使不是诗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自然也会成为“歌头”领唱的最好题材。
  
  改革开放以来,陆良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荒山重新披上了绿装,碧水悠悠流淌,前几年沉沦的“秧歌”,在沉寂了好多年后的今天又在陆良宽广的坝子和河流两畔回响起来,。劳动的歌声荡漾去生活中的劳累,唱响新世纪更加美好的的旋律——
  
  绿水青山锦绣天,花开花落又一年。
  
  齐声同唱春光好,唱出人间景万千。
  
  山山岭岭坡连坡,村村寨寨箩连箩。
  
  仓仓囤囤谷连堆,男男女女歌连歌。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梦回陆良城【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