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意教育理想之家庭教育】充满智慧地与孩子一起共度人生(原创兼收集整理)
本帖最后由 溢意 于 2011-12-20 12:30 编辑【2011年12月18日 昆明之行学习心得】
一直对教育心怀敬意,一直渴望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一直想学习关于教育的更多东西……偶然的机会加入了一个父母学习的群,了解到近在咫尺的家庭教育课堂。
周六,放开所有事务,奔赴126公里以外的省城,走进家庭课堂。
在学习中,我产生了很多想法,获得了很多收获。我被张文学老师、徐老师、黄老师们的公益之心和大爱之心深深感动了,五十二的张老师能够和徐老师、黄老师将家庭课堂支撑起来,实在是太难得了。我由衷地敬佩他们,敬佩他们对家庭教育的执着,敬佩他们对大爱的执着,敬佩他们对云南父母做的一切努力。
课堂是开放的,高老师讲完课,主持课堂的张老师便请远道而至的我交流到底课堂的因缘及感受。我面对老师们、父母们表达了我对家庭教育的追求,表达了我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赢得了在场老师、父母的掌声。
张老师说得好:课堂里,我们都是学员,我们都是老师,我们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心得、探讨自己的困惑……
课后,一位学员母亲向我请教她三年级女儿现阶段遭遇问题的解决方法,我用心地倾听了她的情况说明,有条理地将自己的建议表达给她,她很感动,也很激动,反复对我道谢。我想:能够帮助别人真好!
我一定持续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帮助父母们。
【2011年9月5日补叙】家庭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还在没有走入婚姻的时候,我就在想——如何做一名称职的父亲,围绕这个思路,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与交谈。成为父亲之后,结合感悟与积累,编辑了一本小册子自费印制了50册,送给为人父母的年轻朋友们,供他们参考,同时恳请他们帮助指正,很短时间,小册子全部送完,朋友们反响不错,都说我有心。年半以后,我再次编辑,加入了很多内容,充实了,再次自费印制了150册,再分送给其他的认识的年轻父母们。我还想,我积累到一定程度,将进行第三次编辑,印量大一些,再次分送给需要的父母们,我想,或多或少会对她们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吧!!
陆良王梓洪快乐育儿计划首期推广教育知识
儿
童
教
育
手
册
王梓洪编印
2008-5
太一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广告部印制
申明:本册子我自费印制了45本,分送给当时与我熟识的初为父母的朋友们,早已送完了,现将稿子发在这里供有兴趣的父母或朋友分享。
前言
在您阅读育儿内容之前,我很冒昧地占用一点您的时间,说一说编辑小册子的前因吧!尊敬的您如果没有兴趣,完全可以跳过,直奔主题。
深思熟虑之后,我走入了婚姻,为人夫,有乐也有惑。随之又为人父,深感责任之重,千方百计地为做一个称职的父亲而努力。
近半年,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大大增多。这一方面有助我们全家亲情的沟通,上了年纪的父母可以多一点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我的女儿也可以享受祖辈的慈容;另一方面,可以让女儿感受亲情融融的家庭气氛,也让女儿感受我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丰富女儿的人格。美中不足的是隔代教育的局限。眼见父母对女儿教育的种种误解,产生了将一些关于教子的内容汇集成一个小册子,为父母提供一些日常教子的参考的想法。
编辑小册子的过程,也是我自己整理教育思绪的一个过程,是我的一个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从教这七年,我有机会不断地研读一些教育专著,其中不乏教育智慧的精华,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对教育的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等。我边实践边学习,边研究边感悟,发现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与学校教师教育的局限与苍白。面对自己所教孩子的家长,或者年轻的父母,我都有很深的感触:我们作为小学教师,最长也最多能对您的孩子尽责六年,而您作为孩子的家长,尽责可能就是三十年,甚至一辈子。就算您的孩子成年成家,您依然可能对他(她)牵肠挂肚,就如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牵挂一样。
我的孩子出生以后,我有些诚惶诚恐,生怕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而耽误了孩子成长中最好的教育时机。这样,我时时以教育人士的专业眼光进行搜索。卢勤的《好父母好孩子》、孙云晓的《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王东华的《发现母亲》、井深大的《零岁潜能教育》、《卡尔?威特教育在我家》等专著,以及蒙台梭利、铃木镇一、斯宾塞等教育名家都进入我的视线,我的书架上添了近四百元的教育书籍,许多经典的教育智慧成为我反复揣摩的对象,成为我教子与教育学生的行动指南。
在我与爱妻的努力帮助与引导下,岁半的可爱女儿每听到音乐便舞手摇身,翩翩起舞,听到别人或电视里的人唱歌,即咿咿呀呀试声,坚强而有些独立,坚持自己动手吃饭、洗脸等,动手能力也还可以,随时用笔在我准备好的速写本上、我手上或衣服上、她自己手上或衣服上组合图案……
我工作比较忙碌,对女儿的教育也只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我与女儿相处时间很少,我总是能陪女儿就一定陪着她,不会走路的时候尽量多抱她,能走路后就多陪她游戏,尽量使她在安全的条件下尝试各种活动,认识各种能够见到的事物,亲近自然。同时,协调好家庭关系,与爱妻亲密无间,有矛盾决不在孩子跟前表达,给孩子温馨的亲情环境;将生活的空间布置的尽量艺术化、文化化,让孩子随时随手都可以取到书籍,给孩子一个阳光的成长环境。女儿还没有出生,我就开始了对她的教育——音乐与故事的胎教;女儿出世以后,我看电视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坚持给女儿写信(从确定怀孕我就开始写起),记录女儿的成长与我在教育上的成长,至今累计近三万字;坚持用数码相机记录女儿的成长,至今累计数字照片三百多幅;坚持用摄象机留住女儿的儿时音容,至今累计六、七小时。这些,将是女儿成长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在女儿成长方面的努力还有许多,说来极为琐碎,且按笔不表。
身为教师,需要博大;身为父亲,更需要琐碎与博大的结合。将这些拿出来与同龄的父母们分享,也是对自己博大的一种考验。
我愿与所有爱孩子的父母共同努力在孩子成长的阳光大道上!
本册子有幸启发您将是我无上的荣幸!希望您将这本小册子借给或送给更多的人,将这本小册子提到的育儿知识与生活告诉更多的人,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智慧起来!
欢迎您多多与我交流育儿的话题!
王梓洪
2008年5月3日
写于云南陆良太一文化艺术发展中心 序言
孩子,父母一生的希望所在;教育孩子,现代社会父母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孩子成龙成凤,是父母的美好愿望。父母省吃俭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为了孩子,他们风雨兼程,日夜奔波是为了孩子,他们含辛茹苦,辛勤耕耘还是为了孩子……
生孩子,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喜事,快乐的事。在孩子的身上,寄托着父母的全部希望。
教育孩子又是一件苦恼的事。
以过去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教育今天的孩子,期望在未来的世界中获得成功,这是教育中的永恒矛盾。
停止意味着明天的倒退,只有不断学习研究,才能促成将来的进步,在矛盾中为孩子的成长努力吧!努力了,才会有孩子灿烂的将来;努力了,才会有我们步入中老年的无怨无悔!!
王梓洪
2008年5月4日
写于云南陆良太一文化艺术发展中心
“快乐育儿”教育原则: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环境中度过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同样有很强的技巧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的教师,但是育人要先育己。因为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并不是他们不愿意教育好孩子,而是缺乏系统的教育方法的学习,有三分之二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是不成功的。
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格教育。培养人格则要从培养亲子间的感情入手,有了良好的亲子情感,一切才有可能。
母乳比任何东西更滋养婴儿,母亲的奶是上帝赐予婴儿的唯一资本,他(她)所有的财富都在于此:生活力、生长力、获得生命力都包含在母亲的乳汁的营养中。[蒙台梭利语]
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不是幼儿园,而是家庭。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
人不惜追求的是爱,不惜给予的也是爱,只有把爱和给予爱结合起来,才算是爱的能力。[铃木镇一语]
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真善美的关系,是让人发自内心喜爱的关系,是促使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培养人格则要从培养亲子间的感情入手,有了良好的亲子情感,一切才有可能。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它需要父母拥有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父母要学会享受孩子,向孩子学习。父母离孩子近一些,或许就是离现代化近一些。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亲情培养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如果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她)的亲情就会发生转移,把情感转移到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身上;另一方面,相互不一致的教育态度会使孩子觉得有空子可钻,因此形成教育上的“防空洞”、“避风港”,这种家庭生活状态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与成才的。
智慧发展
智慧是人脑与环境的嫁接。
孩子的教育从出生的那一瞬间即已开始,因为对于一个毫无能力的孩子,他的可塑性是最高的。[井深大语]
对于孩子来说,社会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他们的课堂,任何一个公民都是他们的师长,任何一次事件都是他们的课案,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对他们的示范,任何一部影视都是对他们的教化,任何一种图书都是对他们的启发……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育儿意识、父母意识、教育意识。
人的潜能遵循着一条递减的规律:即开发的越早,潜能开发的程度就越高。 [日本早期教育权威木村久一语]
无论怎样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均可培养成各种有用的人才。 [德国早期教育专家卡尔?威特语]
每个正常的婴儿,出生时都具有潜能,聪明和愚笨都是环境的产物。[美国人类潜能开发专家葛兰?道门教授语]
早期教育应该从出生开始,并且头两年最为重要。 [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博士语]
婴儿智力的发达,因有无刺激而有显著的差别。[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教授语]
从出生到三岁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英国心理学家平特纳语]
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三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语]
应该承认,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所喜爱的智慧活动就是对他(她)有意的;不喜欢的智慧活动就是无益的。大家都公认儿童在某个阶段爱好的某种知识,就意味着他心智能够吸收它,也就需要去促进它。[斯宾塞语]
0岁起步
从胎儿6个月开始到出生后三岁内,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是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发展起来的;另外身体素质、智力发展、心理品质、个性品质都在此时打桩成形。
敏感期系统训练
在敏感期,婴幼儿以一种特有的敏感度接触外部世界,对一切充满活力和激情。因此,早期教育须利用其敏感期特点对婴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促进其心理正常发展,以免耽误时机,给其发展造成障碍。
激发兴趣
兴趣是婴幼儿精神发育和主动学习的第一内驱力;正确、浓厚的兴趣形成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会直接影响孩子早期人生气质的塑造。
生活课堂
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活动是早期教育最好的课程,也是婴幼儿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早期教育力求将课程变成温馨、充满乐趣的家,游乐之中,培养宝宝的优良性格。
完善性格
人的智能开发是否全面、是否科学,决定智力的高低;而人的性格品质如何,则决定人的命运。优良的性格品质是人才成长最积极的因素,而不良的性格则是人生成长中一种破坏性力量。其实,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优良的个性品质。
发现幼儿的识别能力
我们通常将自己有心而努力从事的学习或记忆,称为教育。而事实上,还有一种学习是不需要自己的意识的,它也不要靠自己的努力,就如学习母语一样,目前有专家称之为有意识以前的学习,井深大称这一时期为“潜能教育时期”。谈到此一时期的教育方式,有一件事希望大家注意,那就是,一方面,对3至4岁左右发生的事我们几乎没有记忆,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语言却似乎是在这段时期根植于脑海中的。这种语言能力究竟是记忆以前“教育”的效果,还是“反复练习”使然呢?若不能正视这个问题,所谓的幼儿教育,就容易和一般的小学教育一样,人们所从事的也只是让孩子们提早入学灌输知识而已。
人类出生后的一年内,尤其是其出生后3个月,是最重要的时期。这种说法有何依据呢?
首先,婴儿出生后3个月才开始产生许多表情及反应,所以3个月是关键期,事实上或许比3个月更早。井深大曾做了许多实验。例如让婴儿由出生那天起每天都听同样的音乐,大约三四个月后,这会成为他最喜爱的音乐。
其次,婴儿也是三四个月大时,只要不是母亲抱,他就开始哇哇大哭。因为他有辨别母亲的长相的能力,即所谓的“模式认识”能力,这是一项极了不起的能力。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察,井深大曾问过许多母亲,她们也证实婴儿是在三四个月大时开始认人的。但是他会认的人并不只限于生下他、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母亲,只要是亲切照顾过他的人他都会认,而且不只会认脸,而且抱的方式、儿歌、气味以及走路的方式等,他都会记得而且喜爱。可以这样说,对于一个婴儿,只要是他喜欢的人,连脚步声他都听得出来。
最佳的教育时期
大脑生理学及遗传学的研究有了进展,证实了人的能力与性格,从0岁至3岁间的幼儿期,逐渐基本形成。换言之,人在初出娘胎时都是一样的,世上根本没有天生的天才或蠢材,资质的良莠,实际上依后天的教养而定。长大成人后才想成为天才,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人在出生至约3岁之间,其能力与性格大多就已经固定了。所以,上了学之后,才有“一点即通”和“不得其解”的学童产生。
总之,3岁以前是最佳的教育时期,所以调教方法非常重要,如果等到进了幼儿园才教起,就为时太迟了。
“一流家庭”造就“一流人物”
每一个做母亲的,都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一流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流机构”任职。井深大认为,其实,只要教育得当,这个愿望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要孩子一出生,就把“一流意识”灌输给孩子就行了。
当然,怎样才算“一流”,对它的解释也因人而异。不过,我们在这里要抠字眼,仅提供一个观念,那就是,只要母亲自认为是“一流”的,她就会把这种意识直接传到孩子的头脑里。
井深大说:“一个人在成年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幼儿期受母亲‘意识’影响的结果。”令人遗憾的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做母亲的却很少注意进行这种意识的灌输,而越是希望儿女能读“一流学府”、能进“一流公司”的父母,越是疏于这种意识灌输。这样,等到孩子有了“自我”,已经能独立自主之后,她们才拧着孩子思维的缰绳朝着他们所期待的“一流”方向努力,到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看看今天许多注重儿子教育的妈妈们,她们为了要让孩子考取“一流”大学,就得让他进“一流”高中;要入“一流”高中,便需就读“一流”初中;为了进“一流”初中,先得想法进入“一流”幼儿园,可是,她们唯一没有注意到的是,比让幼儿进“一流”幼儿园重要的是,必须要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
听听今天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们的轶事,就可知道他们几乎无例外地都是“家庭”这个先修班的毕业生。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父母大概也未必都曾雄心勃勃地立下要把孩子教养成杰出人才的目标,但是由于家庭教育方法得当,结果都将孩子教养成了“一流”的人物。
父母不必用嘴唠叨叫子女“将来要成为一流的人才”,但在家庭气氛及父母的行为中一定要有那种意识存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断地养成一流意识,并且会逐渐发展和增强那方面的能力。
教育与金钱无关
井深大曾告诫天下父母:如果他们在教孩子学小提琴、钢琴、英文、教学等方面下工夫,孩子是具有惊人的可塑性的,而且孩子的许多潜能若不在幼时打好基础,等到成年后就会悔之晚矣。
孩子的教育不是单靠金钱与时间就能达成,而是要靠父母的爱心与努力才能实现的。如果没有父母的爱心与努力,是很难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教养”
对3岁以前的婴幼儿,父母的灌输或教育很有必要,对此,井深大认为有两个方面要着力去培养。
一个方面是,人们常常谈到的对孩子进行语言、音乐、文字、图形等等的训练,为孩子的未来奠定智能活动的基础;另一个方面是,要在这一时期把做人应有的基本规范或态度灌输给孩子,这一方面人们往往强调得不够。
谈到做人的态度,有人也许会觉得,它就是指一个人的人生观或价值观,但很难捕捉到它具体的意味。还有人甚至怀疑,由于幼儿还不具备批判能力,如果将父母主观的人生观硬往他脑里灌输,是否恰当?但事实上,我们只要回归现实,就会发现它并不只是人生观等高深莫测的东西。
例如,生命是可贵的,必须珍惜;不要只顾自己,同时要多为他人考虑;凡事不要依赖别人,要用自己的脑筋思考等等,这些都是极为自然的做人原则。
当孩子长大之后,也就自然能够了解父母教导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当那个孩子已经完全吸收了那些做人的原则,将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之后,或早已习以为常,不再有所怀疑时,便能自然而然循规蹈矩地做人了,这才是最标准的所谓“教养”。
幼时培养起来的生活模式,的确能成为一个人不可磨灭的、与众不同的“教养”,并使他的人生更丰富、更完美。
与其他孩子多交流
井深大通过许多实例证明,从早到晚与母亲亲密接触,对婴儿是一种良好的刺激,这不仅可以激发婴儿的智慧,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婴儿良好的情绪。
但是,他进一步观察发现,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来讲,不能仅限于这种母子之间的单线接触,还应让他多与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其他婴儿间进行多线交流,而且后一种交流可能更为有效。
井深大认为:这项实验结果,对我们婴儿的培养也提供了启示。那就是,在缺少人际交流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无论在性格还是智能的形成上,都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这一点对于城市父母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在城市生活环境中,邻居之间往往彼此不相往来。为此,那些有婴儿的母亲们,应该尽量主动到外面去,让自己的孩子多与其他孩子接触与交流。
为幼儿提供“可以看得见的场所”
每个做母亲的,都喜欢把刚出生的宝宝放在满是雪白天花板、雪白墙壁、隔离一切外来声音的宁静房间里抚养。但是事实上,全无刺激的环境,对婴儿是有害无益的。
美国的布鲁纳教授指出:婴儿智力的发达程度,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显著的差别。
据一些幼儿专家的研究表明,1岁至3岁间的智力发育要比4至17岁岁间的智能发育更快也更为关键。因此可见以上的例子显示的在此时期智商会相差3个月其意义有多大。
为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怀特,还做过如下的断言:“我们已经明白,布置一个热闹的环境,可使初生婴儿的早期发育产生显著的效果。”
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他们总是渴望从周围的景象接受一些刺激,喜欢尽量用眼睛盯着要看的景物,大人这时一定要设法满足婴儿的这种好奇心。对父母来讲,与其拿着东西得意洋洋地在他眼前摇晃,不如给孩子一个可以看到外界景观的场所。
事实上,幼儿对周围的物品感到稀奇而带着好玩的情形去摸弄它,有时即便将它推倒、弄坏,都是他的探索心与创造性的表现。
如同杂乱无章的房间可以给艺术家新鲜的灵感一样,那些在大人看来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危险性的物品,对孩子来讲,却能激发他的想像力,促进其智慧的成长,而且还有可能成为提升他们创意的重要刺激。
画线练习可以锻炼集中注意力
井深大先生一直积极倡导对孩子加强画线练习。
他认为画线练习可以锻炼孩子的集中注意力,同时,通过随便画曲线或直线的练习,也可以为将来写一手好字或画好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孩子拿着铅笔或蜡笔对写写画画开始表现出有兴趣,这就是开始的好机会。
首先,请家长理解,所画的线是有感情的。比如画图画,孩子的画看上去只不过是到处抹的毫无意义的线。尽管如此,也肯定是幅出色的画。
手能运用自如,而且可以画出表达自己感情的美丽的线——这就表明孩子的巨大能力已经发挥出来了。绘画、写字、数字,以及美的感情都是从一条线里产生的。是否能愉快地、不厌其烦地画线,将关系到大脑的发育,同时也是锻炼集中注意力的第一步。
将兴趣持续下去
兴趣是幼儿的最佳意志促进剂。但是要使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能继续维持下去,那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具体而言,对幼儿所最感兴趣的事物,做父母的能否很快发觉,并发表出予以支持的反应,对幼儿维持长久的兴趣具有很大的意义。
孩子的兴趣是瞬时即变的,即,在一瞬间萌生,瞬时之后又会萎缩。做父母的,应该适时把握住那萌芽的一刻,给予适当的辅助,使其兴趣能继续茁壮成长。
话虽如此,但事实上,要让孩子的所有兴趣都作均衡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尽管我们不知道哪一种兴趣最后会变成他长久的兴趣,但做父母的还是应该尽量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在广泛的兴趣中,试试哪一种兴趣可以持续下去。
井深大通过研究还发现,婴儿期的一再重复,有利于加强他们的脑部智力组织的功能。婴儿之所以对反复地灌输不觉得厌烦,主要是因为他们还处于不懂厌烦的阶段,因此,我们才可以用反复的做法,以提高他们的智力。
即使出生才3个月的婴儿,只要每天重复播放几次音乐给他听,过了一段时间,任何深奥的音乐,他都会记得。由此可见,婴儿的吸收力是十分惊人的。
玩具不宜多
井深大的研究指出,拥有太多玩具的小孩,性格比较散漫,他会精神不集中,容易见异思迁。玩具一个接着一个,兴趣也会跟着瞬息万变。
幼儿的玩具不必太多,哪怕只有一种,他也能变换各种方式来玩。即使是个硬瓶盖,一片木头,在孩子看来,或许都比玩具店买来的昂贵东西还要好玩。
井深大认为,帮助幼儿发展种种创意,才是做父母的最大义务。给予孩子形形色色的玩具,孩子想要的东西样样都可以得到,这样的孩子绝不能算是幸福的。
井深大认为,现代的孩子,只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玩具感兴趣,所以不但玩具不宜过多,而且应该给予他们能够“完成的喜悦感”的玩具,并从中满足来自他们内心的创造欲望。
让孩子进行锻炼
井深大告诫家长:任何运动,着手学习的时间越早,技艺的精湛程度也越高。
关注孩子感兴趣的事
毋庸赘言,小孩有小孩自己的天地,他们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自在玩着长大的。有些事情,不管我们大人看起来是多么莫名其妙,但孩子们却做得很起劲,而且还当它是件大事去做,这就是孩子的天性。
井深大说:“在幼儿阶段,孩子对某种事有兴趣,都是受了母亲的影响。既然如此,母亲对孩子所做的事,就不可以漠不关心。有时,大人对孩子在做的事情感觉无聊,则是因为你用大人的感觉去看待孩子形为的关系。这时,你应换一个角度,比如把自己拉回到童年时期,也许你就不会这样对待了。”
当大人贸然闯入小孩子的天地时,这无异于在强迫孩子对某种事物感兴趣。而一旦大人自己对某件事“不感兴趣”,则会使孩子的兴趣大减。
因此,井深大认为,母亲应有的态度,该是在小孩世界的四周,密切注意他们所做的一切。你对孩子在做的事表示关注,并给予鼓励,对孩子的帮助不知该有多大!
请你明白,用爱心去注视孩子,对他的行为报以母亲的笑容,这胜过任何言词的勉励。如果你用大人的尺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甚至认为:反正那是小娃儿玩的把戏,不值得我们大人去认真,就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带孩子到户外去
正如一句名言所表达的:“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宝库。”外界与大自然之中,有无穷的力量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不把孩子带到那种学习场所去,这不是母亲的怠慢与失职,又是什么呢?
的确,把孩子带到户外,可能有伤风感冒之虞,也有遭遇不测的危险,但是为了这些理由,就把孩子整天关在家中,这等于是做母亲的亲手夺去了孩子在户外学习的机会。
井深大说:“走出户外的婴儿,都会惊奇地注视路上的狗或猫儿,对川流不息的来往车辆,也会始终看个不停;看到菜摊上摆放的各色各样的蔬菜,更是瞪大眼睛欣赏。通过这样接受在家中所得不到的新鲜刺激,婴儿的智能也自然会发达起来。”
因此,尽管对婴儿的健康与安全予以最大关注,是父母的责任,但我们也切不可因此而限制了孩子的学习场所。因为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婴儿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更加活泼与健康。注意这个事实,也是做父母的不可忽视的责任与义务。
让孩子亲身体验
对于儿童,是主要的还是让他们实际体验,就这一点来看,现在的儿童实在很可怜,周围尽是些华而不实的摆设!
不要“骂惯”孩子
多湖辉曾经研究过各界名人的幼儿时期。他说,没有比不用强制压迫,而给予正当动机的教育,更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而井深大则更进一步认为,以母亲为主的身边所有的人,懂得给予孩子深切的理解和用心,才是幼教的根本。而且自出生到两三岁间的孩子,对外来刺激具有惊人的敏感吸收力,如果每天反复不停地给予同样的刺激,那种刺激就会固定在他们脑中,变成一种“能力”。
其实,被骂惯了的孩子、五音不全的孩子,或轻蔑父亲的孩子,都不是遗传的,而是母亲“那样教养他”的结果。
须知,起步方向如果错误,当然不可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就算发现了,想要改正轨道,也一日比一日困难,这点,井深大提醒父母们切记在心。
溺爱的危害
所谓“志气”,就是“尽量不输于人”的魄力,但是无可避免地,有魄力必有危险。然而,一开始就不与人竞争,凡有危险事就依赖父母兄弟的风气不单在孩子之间盛行,而且蔓延至青壮年。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职业的选择。这种人无论当公务员,还是进了大公司,他主要的目的不是想找一份工作,而是想找一种兴趣作为生活的依托。
井深大认为,所以会有这样的儿童与青壮年人,原因之一就在于幼儿期母亲的态度。在应该严加管教的时候,不严加管教,把教养的责任推给幼儿园与学校,结果培养出胆小懦弱的孩子,自是理所当然了。既然从孩子能够很自然地接受严格管教的时候,就过分像“宝贝”似地把他养大,也就难怪孩子会有“娇生惯养”的心理;而这种“娇生惯养”的心理,到了上幼儿园及小学以后,还会更严重。
如果孩子稍微被老师训了一下,家长就向校方兴师问罪;上体育课时,孩子受了点伤,也要学校贴医药费,如此,孩子怎能产生自立心?
学校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固然也有问题,但是,至少对孩子的教养,以及教孩子向现实或危险挑战的气魄,除了父母之外,谁也无法办到。而这个时期,就只有在3岁以前。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非常任性,不听父母的话,光想自己想干的事情。责备他一次就反抗一次,越来越不好对付了,这怎么办才好呢?”
孩子的任性也是父母培养出来的能力之一。作为父母一般是不愿通过责备方法培养孩子的。不过,你打算严格培养,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孩子的溺爱或助长了孩子的反抗心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状况下,更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为娇生惯养的人。当孩子哭了,就急忙奔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当孩子摔倒哭了,立刻跑过去抱起来。这样做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不管任何场合都如此,就会培养出孩子的任性心理。
如同有句谚语所说的:“过犹不及”。凡事“过分”固不适宜,但没有任何事比在幼儿期父母的溺爱对孩子更为有害的。
父母为了疼爱子女,往往会让懦弱的孩子更有依赖心,如此落入恶性循环。其结果,受害的当然是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本人了。